随着天下第一大城,逐渐出现在小狗子视线。
他内心激动却又愁绪万千。
穿过雄伟高大的汴京城门,沿着宽广笔直的御街,直达皇城,沿街耸立着巍峨的官邸府衙。
太子府邸,高宅深院,守卫森严。
队伍行至府邸百米开外下马处。
张耆,韩应陆相继下马,整理着衣衫帽戴,朝着府邸大门台阶拾级而上。
门口禁卫识得两人,收起了挡驾的长枪,两人从容而入。
“大凡狱讼,无小大须为明辨,免及无辜。”
主位之人殿堂居中而坐,训导之话娓娓道来。
端坐两侧的东宫幕僚,有点头同意者,亦有大声赞颂者。
“殿下自担任开封府尹,案无大小亲自过审,实乃百姓之福。”
官至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坐于左排首位的李沆抚须称赞。
“殿下留心狱讼,裁决轻重,百姓无不称快!开封府牢狱空荡,官家亦多次下诏褒奖。”
作为太子的近臣,王继忠也说着奉承的话。
“明察秋毫巧断案,廉洁奉公留金典。”
“殿下教诲有方,属下必当公正办案。”
众人起身拱手齐声,以示决心。
谈话间,张耆韩应陆两人进得殿内,朝主位的太子行礼。
“参见殿下!”
“两位卿家,免礼,一路辛劳,赐座。”
“殿下,各府县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张耆移步到左排尾座后,开口说道。
“南方旱情回缓,灾民应是各自回乡。”就座后韩应陆也搭话。
“甚好,诸位身居高堂,多要体察民情。”
太子看着众幕僚,告诫众下同心协力共谋朝事。
“都有一颗为国为民赤诚之心,何愁国不强,民不富!”
“殿下所言极是,我等必为朝廷身先士卒。”
“南方干旱,势必会影响汴京粮食供需,汴京城大民多,需开拓渠道,多方保证。”太子询问底下幕僚。
“殿下,臣得知已有商家从西南运粮抵京,相信可解汴京压力。”
作为太子老师的李沆,把掌握到的第一手消息说来。
“老师知之甚多,远虑近忧皆得当!”
太子对着李沆点头赞誉。
一番说教之后,韩应陆起身忐忑禀告。
“殿下,微臣家事,不知该不该讲?”
“有何不可说!”
“微臣收到家书,信中所言是小侄周世显身涉命案。”
韩应陆说完小心翼翼盯着对方,虽然太子与他谈及过周世显,但一国储君,平头百姓的事还要跟他说,也不知会否惹他不悦。
“卿家不必担心,此案已是水落石出,周世显亦平安归家。”
“殿下神通广大。”韩应陆惊叹,远在千里之外的消息,太子竟早已获悉。
“人才难得,需护他周全。”
“小侄如果知道殿下对他爱护有加,誓会发奋图强。”
“虽一面之缘,但其见识深得我心。所著三字经,为我大宋幼童读书识字提供了便利。开春开科取士让他参加。”
“殿下放心,下官定会催促。”
周府这边,周母看着自己丈夫对着眼前沉甸甸的银两思索许久。便问道:“老爷,何事发愁?”
“夫人,我在想如何分配这些银两?”
“尽数换成白米分给城中百姓可好?”
“我也正是此意。”
“老爷就按照这法,不要再多虑。”
“我已跟通业米坊达成协议,购买了五十车大米,稍后便到。”
“嗯,那便好。”
周府运米的车队浩浩荡荡,连绵不绝。街上行人纷纷让道,驻足评论。
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北方又要打战,一车车的粮食供应前线。
车队抵达城西近郊,这一片住户,大多是过得贫苦百姓,在这里赠米最好不过。
周府发动了所有男丁,在街头设置了米棚,亦搭上横幅,写着周府赠米处。
年少的周府男仆穿街过巷,以击锣为号,沿街叫喊。
“周府乐善好施,村口赠米,各位带上米袋米罐前来领取。”
片刻时间,百姓奔走相告,米棚前早已聚集起了人群。
“不过年也不过节,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