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云波诡谲,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有人为权,有人谋利,有人寻人。
太子赵恒亲率汴京禁军,在张耆起程第二日便也开拔,此时离杭州不足百里。他运筹帷幄居中调节,若是张耆无功而返,只得破城杀贼,最坏的打算便是再建一座杭州城。
韩应陆跟随赵恒左右,听了来人报告,便转头将消息禀报给赵恒:“殿下,明日大军便可到达杭州。”
赵恒听言在他意料之中,正所谓兵贵神速,既然离杭州不远,大军不能劳途奔波,便传令在此安营扎寨,待明日天亮再令大军兵临城下。
“遵命,殿下!”韩应陆先回了赵恒的话,又让来人将令传至全军就此安营,他们领令而去。
“殿下,想天兵将置,反贼当弃械投降。”韩应陆说着恭维的话。
赵恒点头不语。刚搭建好的帅帐,太子府的幕僚也随他上场谋划。
“殿下,张齐贤派人来报,后日便可到。我已令他于杭州城外二十里外与我大军汇合。”此时的李沆成了讨伐大圣教的军师了。
赵恒点了点头,此时的他更看紧的是张耆情况:“张齐贤久经沙场,与辽国更有多次交锋。有他为前锋,收复杭州指日可待。众卿可有张耆消息?”
“禀殿下,张耆孤身进城多日,杳无音讯。所带人马皆被拦在城外,而杭州城坚池固一片消息也打探不到。”韩应陆小心翼翼的回答。
对于生死不明的张耆,赵恒也只能如此安慰:“也是难为他!时值兵慌马乱,张耆敢孤身入敌阵,单骑去劝敌,唯盼君安!”
“殿下勿忧!张耆定会鸿福齐天,自保避祸。”韩应陆马上说道。
“殿下,时值多秋之际,勿挂一人安危,当以大局为重!依我看应当派遣一队哨兵前去探敌情,万一有伏,我大军也有所准备,以免临阵将忙兵慌。倒让贼人得了便宜。”对着没有经验的赵恒,李沆作为老师还是要给他出谋献策的。
赵恒听言,收起了牵挂之心:“老师深思熟虑,为将者当杀伐果断,得胜凯旋方为大道,老师所言可传令。”
“是,殿下。”李沆说完,便转头看向韩应陆。韩应陆看到李沆的眼神马上会意,立即对赵恒作揖出了帅帐,唤来一名武将,令他点一队人马,命其前往。
城内的张耆也作着最后努力,如果大圣教再不归降,他只得作罢。劝降了李赫,也是大圣教头目之一,回去也好跟殿下交代,想必也是功劳一件。
天尊听得张耆求见,便召了全部官员在大堂等他。
张耆踱着步伐,徐徐而来。远远的便望见在酒坊与之相谈甚欢的少年,心中大吃一惊,脸上不露声色。这少年正是周世显,周世显看到张耆也是惊愕片刻,当日与他吹天说地之时,也不知他是什么来头。
两人倒也默契,我当我侍读,你当你的招安使。倒是圣女将周世显看得透彻的很。
天尊看着对自己作揖的张耆,倒是先开口问话:“张招安使,此番求见,所欲何事?”
“各位将军,归顺朝廷之事,不知贵教商议如何?不管归降与否,我也好心中有数。”张耆带着作揖的双手说道。
大圣教上层已经坚定自行创业,天尊倒是实话实说:“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大圣教上下同心,意已决,不招安,不归降。张招安使也是朝廷重臣,本座也不伤你性命。就在我城,见证我大圣朝开创千秋大业。”
“逆臣贼子!枉费太子殿下一片仁心,朝廷天兵逼近,尔等便知逆天者亡,灰飞烟灭不远矣。”张耆想到结果,却猜不中结局。
董天霸见张耆出言不逊,大声威胁道:“劳你费心,若到此刻!我必定亲自押你到赵恒面前,威协他若不退兵便将你斩杀!看他是真心还是假意!”
“死有何惧,以我一命能消兵灾,我之荣幸。朝廷天兵天将一到,百姓苦矣。”张耆说着拂衣袖而怒。
“张招安使一片赤诚,心心念百姓。”天尊无不赞颂,随既又道“侍读周世显。”
周世显这三个字如雷贯耳,张耆再熟悉不过了。他惊愕不已,这是太子殿下口中经常提起的姓名,也是殿下无比期盼的少年。怎的也是大圣朝叛逆?还是大圣教的侍读呢?
只见周世显双手作揖回道:“天尊,下属在。”
“你就陪陪张耆,好生伺候着,如有差池唯你是问。”周世显听见天尊这话,心想是否圣女将之前的事告之,他才有这般威胁之言。
张耆终于见到了周世显本人,周世显也在历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