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走出高原,中师生奋斗笔记 > 第十八章 乒乓球赛

第十八章 乒乓球赛

“你现在就可以把彩玲转学到你亲戚的小学里,在那里参加小学升初中考试,彩玲学得好着呢,自然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考上马家湾中学了,没有什么难度,也不用花什么钱。马家湾中学是县办的,又处于川道地区,靠近县城,虽然还比不上县里那些中学,但肯定比枣林湾中学好很多!”李世友听了向西的建议,觉得很有道理,也恍然大悟,便连声道谢。

冯尚善老师听到李向西这边有人说话,也过来凑热闹,坐下后,又不由自主地拿起桌子上放的二胡,开始有板有眼地拉起来,连着拉了好几首陕北民歌。坐在旁边的李世友便问冯老师会不会拉《十二杯酒》,向西和冯老师都没有听说过。世友便把头一仰,开始唱起来,他唱的民歌有些旋律片断向西很熟悉,但整个组合起来后,就没有听过。世友的嗓音较为沙哑低沉,不是适合唱陕北民歌的那种宽广明亮的嗓音,不过其歌声倒是悦耳动听,别有一番风味。他的歌词都是一些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什么姜子牙、苏妲己、桃园三结义、孔明、孙权、杨六郎、焦赞、孟良和朱洪武等等,编排得挺顺口的,凑了十二段歌词,也难为世友能记得住,唱得出来。李向西和冯老师都听得入了迷,听完之后,就央求他给两人教,世友欣然同意。他领唱,向西和冯老师一老一小跟唱,向西看见冯老师似乎比他都认真,在昏黄的灯下,注意力非常集中,嘴巴大张,其神态颇为滑稽可笑。等俩人学会,把谱子记下,并通过二胡确认无误之后,已经快十一点了。两位老师送李世友出门,外面一片漆黑,好一会儿眼睛才适应了黑暗,天空还有云彩,灰黑的天空中若隐若现地露出几颗星星,一闪一闪地,好像在嘲笑他们仨人像小孩一样幼稚。李世友荷着镢头,唱着歌飘然而去,冯老师回窑洞去了,李向西在院中伫立良久,直到世友动听的歌声融入潺潺的流水声中,不再听得见,才回到办公室。忽然记起世友刚才抗着镢头,猜想他可能是从田地里回来,顺便来学校的,应该还没有吃晚饭。

在李彩玲上学这件事上,向西后来知道自己又犯错了。马家湾中学在川道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李彩玲在那里上学的时候,当地村民碰上了很多地方运动式地大栽苹果树的好行情,一棵苹果苗可以卖到一元钱。一些村民因为自家的水浇地育了苹果苗,赚了不少钱。一般而言,一亩川地可以育出两万棵苹果苗,有的农民一下子卖到了十多万元钱,那可是一笔巨款。很多村民一夜暴富,觉得那些钱一辈子都花不完,孩子们的学习好坏并不重要。李彩玲当时到马家湾中学上学,其实并不是最佳选择。彩玲不是本地人,口音也有差异,家里条件又不好,适应比较困难。再加之那几年马家湾中学管理混乱,老师们见到学生家长都一下子富得流油,心里不平衡,而原南那几年财政紧张,拖欠工资严重,有时候都能拖欠到半年之久。教师们无心教书,教学质量很差,李彩玲后来并没有考上。她又见过一点世面,不甘心呆在大山里,而她母亲花了不少钱让她上学,却无功而返,就想把她嫁出去,想让她为自己的弟弟换亲。彩玲当然不愿意,她有三个弟弟,大弟弟如果结不了婚,其两个小弟弟自然也很难结婚,她母亲不愿意自己的儿子打光棍,就赌气从石崖上跳下去自杀了。彩玲后来去了深圳,再没有与家里联系,不知所踪。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就到了第二学期了,不知不觉已经到五月份了。今天下午,李向西在五六年级学生之间组织了一场乒乓球比赛。

在开学初,李向西自以为跟冯尚善老师和民办老师相处得还算融洽,便利用和老师们在一起的机会,鼓起勇气提议:“要不,咱们在校园里砌一个乒乓球台吧!”他心里打的小九九是,这样自己就可以经常锻炼身体了,当然,这对于学生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他当时没敢奢望这件事可以办成,以前在东山小学时,他连一对乒乓球拍这样的事情,都搞不定,郝长书和冯建利都不愿做这种没有效益的事情。没想到冯尚善老师根本没有犹豫,一口就答应了。向西原来担心阻力在管财务的民办老师白青胜那里呢,出乎意料,青胜也兴致颇高,当即放话道:“能呢,好着呢!”大家说做就做,也没有另外找工人,一帮老师亲自动手,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修起来了。白青胜以前当过兵,为人精明,做事精干,砌砖粉刷也很在行,也不知道他是在什么地方找了两袋水泥,一堆沙子。在干活时,他自然做了大工师傅,向西和李大伟老师做了小工,率领着一帮五六年级的一些男生,垫土、垫石块、搬砖、和水泥。冯尚善老师在旁指挥,两位女老师搞后勤,耿永尚老师照看着学生,时不时一瘸一拐地走过来,给老师们加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