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一寸余心 > 第5章 钱余的烦恼

第5章 钱余的烦恼

,但在2014年凭借博士生的课题,他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5年他又拿到了一个省基金的项目,因此钱余入学时,实验室仍有余粮……

这些年在尹学治的“庇护”下,钱余只需要一心扑在实验上,他自己也从未体验过“捉襟见肘”的滋味——钱余当时只知道,课题组的一个“面上项目”获启动基金80万,加上省基金资助的10万元,一共90万。钱余想着大伙再怎么花费,应该也还是“不差钱”的……哪怕到了博士后阶段,自己的课题申请不到经费,尹学治也会想到解决的办法,让大家能够继续开展研究。

可在尹学治的全盘规划里,当年的这笔钱,也不过是整个课题组不足三年的科研费用。若是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尹学治申请不到下一笔经费,他的实验室怕是要坐吃山空了。

旧时的钱余,并不能完全知晓尹学治的这些烦恼——但如今,尹学治的忧心忡忡、瞻前顾后,钱余已经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了……

周四下午,钱余忽然收到了一则通知——研究所为了拉近学生与导师的距离,特意筹划了几场“师生交流会”。

哦,原来是上周研究所发来的邮件后续。显然,钱余早已将此事抛之脑后。

钱余并不清楚,研究所具体采纳了哪位负责人的建议,决定开办交流会。他更不知是哪一位“仁兄”,将他与学生一起“搬砖”的“光荣事迹”传了出去,以致于研究所的领导专程点了他的名,让他明天务必要参会发言。

钱余不知道自己要如何做准备,他只能向所里询问会议主题、流程,以及具体的参会人员。

“就是跟学生们聊聊天,讲一讲自己的学生时代。”

“只有简单的‘提问–回答’环节,还有研究所的几位年轻导师和您一起……”

看来这第一场交流会,是要让他们这些刚入职没多久的负责人“打打头阵”——青年导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距最小,估计“代沟”也没那么大。双方以聊天的方式“谈谈心”,大概能让学生们畅所欲言。

可钱余对此毫无经验。

钱余之前只参加过学术会议——作为学生,他曾坐在听众席,认真听台上的每一位“前辈”做学术报告。到了博士后期间,他也在会上分享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回答各位“行业同僚”提出的专业问题。

回忆学生时代?

这对钱余而言,似乎有些遥远了。

自己的那段青葱岁月——他笑过、哭过,也挣扎过,收获过成功的喜悦,也曾在失败中迷茫。他甚至想过中途放弃,另择他业……钱余并不认为,学生们会喜欢听他的这些感受。

不过,若分享自己刚进实验室的欣喜之情,应该……还是能大致切合“交流会”的主题吧。

2015年春,钱余考上了研究生。那时的他经过初试和复试的层层角逐,终于拿到了重点院校的通知书。

作为家中独子,钱余是个典型的“九零后”——父母都是工薪阶层,两人陪着他度过了十二年寒窗,直至高考的洗礼。钱余最终在一所二本高校读了生物技术专业。为了今后能有更高的工作薪酬,他毅然加入考研大军,并且成功“上岸”,也算弥补了当年高考的缺憾。

“爸、妈、小夕,我考上了!”

钱余激动万分,第一时间往家中报了喜。两个月后本科毕业,他回家和父母、女友见了面,只待了短短两周,就打包好行李,踌躇满志地奔赴下一站。

是了,当时盛夕只是钱余的女朋友。

正值暑假,大部分本科师生都已离校,生物实验楼里却是热火朝天——大清早就有研究生陆续进场,直至凌晨过,依旧有不少亮灯的区域。

对于钱余而言,科研生活新奇而充实,不外乎八个字:“初来乍到,跃跃欲试”。

钱余每天学习实验技术,刚开始上手,才发现自己本科学的不过是皮毛,只能纸上谈兵——仅知晓大致原理,却不会操作。幸好大伙司空见惯,纷纷安慰他:

“大家刚来都这样,师弟不用着急。实验做得多了,自然熟能生巧,得心应手……”

两个月的磨合期眨眼即过,钱余步入了千篇一律的研一生涯——每周为数不多的课程,没课的时候就‘泡’在实验室里……钱余从最初的“一无所知”,逐步积累了做研究的背景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

“低年级的同学,平时除了做实验、看文献,还要学会培养科研思维。”尹学治常把这话挂嘴边,谆谆教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