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华辉再照:我在晚清当皇帝 > 第3章 上书房

第3章 上书房

皇宫深处,弘德殿巍然耸立,透出一股静谧而庄重的气息。阳光柔和地透过精致的窗棂,洒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宛如点点碎金闪烁。殿内陈设古朴典雅,每一处都流露出岁月的沉淀和皇家的尊贵。书架上,各式各样的典籍整齐摆放,散发出淡淡的墨香,沁人心脾。

载澄,恭亲王奕訢的嫡长子,此刻正端坐于殿内一隅。他手中握着毛笔,目光却游离在书卷之上,显得百无聊赖。作为同治帝的陪读,他本应陪皇帝沉浸于书海之中,然而皇帝多日未曾踏入书房,使得这陪读生活变得乏味而枯燥。

就在载澄心中暗自思忖之际,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打破了书房的宁静。他抬头望去,只见一名太监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皇上驾到!”太监高声宣布,声音在空旷的殿内回荡。

翁同龢,今日当值的帝师,闻讯立即放下手中的书卷,整了整衣襟,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载澄也赶忙放下毛笔,站起身来,与其他贝勒一同迎接皇帝的到来。

同治,在双喜的提醒下,老实地跟随着来到了弘德殿。他对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己经旷课多日的事实一无所知。作为一个现代人同治心中难免有些忐忑,对于文言文的只能算是马马虎虎,他急需恶补知识,以免在日常的交流中露出马脚。

翁同龢,这位两朝帝师,在朝中享有极高的声望。他不仅是同治帝的老师,还是光绪帝的老师,是大清朝不可多得的儒学泰斗。同治回想起历史上的这位人物,知道他下一个学生比自己更有名。

随着翁同龢的一声轻咳,课堂正式开始。他今天准备讲授的是《尚书》中的一节,这是一部记载上古至周初历史和政治的古籍,是帝王必读的治国经典。

“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西海,祗承于帝。二十五家,外内服。”

翁同龢开始逐字逐句地解读《尚书·大禹谟》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记载了大禹治水、勤政爱民的故事,充满了智慧与哲理。他的声音平和而有力,每一句话都透露出对圣学的敬畏和热爱。

同治努力集中精神聆听讲解,但文言文的晦涩难懂让他倍感吃力。不久,他的眼皮便开始打架,困意袭来。这时,他注意到载澄正偷偷地向他挤眉弄眼,似乎想说什么。

同治没理他,勉强振作起来,他得好好学才行,就他这水平怎么批阅奏折,想想就头大。他深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头脑清醒,继续聆听翁同龢的讲解。

翁同龢在讲解完《尚书·大禹谟》的篇章后,转而面向同治,询问他的看法,希望听到皇帝的见解。

“皇上,大禹治水,其功绩彪炳史册,不知您对其有何看法?”翁同龢问道,眼中带着一丝期待。

同治一愣,他没想到会被提问。他想了想,答道:

“大禹成功治水,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治水方法,更是因为为民着想的精神。”同治缓缓说道,试图表达对古代圣王的敬意,“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是值得万世学习的。”

载澄听到同治的回答,似乎觉得皇帝的说法颇为有趣,他忍不住插话道:“小我大我是什么意思?”

同治有点窘迫,没有理会载澄。

翁同龢听了同治的回答,微微一笑:“皇上才思敏捷,与众不同,最近定是又读新奇的书了。”

讲解完《尚书》的篇章后,休息了会就开始练字。同治心中一紧,他知道自己的毛笔字并不好,可以说基本不会,而且繁体字的书写对他来说更是一项挑战。他赶忙想找一个理由来掩饰自己的不足。

“翁师傅,前几日朕不慎扭伤了手,近日书写恐怕难以工整。”同治带着歉意说道,试图为自己即将展现的书法水平找个合理的解释。

翁同龢理解地点了点头,表示皇帝不必过于拘泥于形式,重要的是领会书中的深意。

同治拿起毛笔,深吸了一口气,尝试着让自己的手稳定下来。他蘸了墨,挥笔书写了几个字,心中却惊奇地发现,笔下的文字还算流畅,甚至有些出乎意料的好。这让他感到惊讶,因为他并没有太多书写毛笔字的经验,但身体的动作却似乎有着自己的记忆,繁体字虽然有些生疏,却能自然而然地书写出来。

“嗯,皇上的字倒是依旧有力,手伤似乎并未影响到笔力。”翁同龢观察后,给出了肯定的评价。

载澄凑过来一看,马上拍马屁:“皇上的书法依旧威风凛凛,真是让人佩服。”

同治心中暗自庆幸,同时也对这突如其来的“肌肉记忆”感到好奇。他猜想,这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