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昭原本是一个贩卖木材、茶叶的小商贩,但在历史的洪流中,却凭借一己之力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当了一回主角。
李光昭这个看似普通的商人,却有着不一般的胆量。他机缘巧合结识了内务府堂郎中贵宝,得知了圆明园重修的消息。此时,清朝正面临外患内忧,财政捉襟见肘,而圆明园的重修工程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李光昭看准了这个机会,决心要捞一笔。
他谎称自己在多地拥有大量木材,可以报效朝廷,为圆明园的修建提供材料。在与内务府大臣的接触中,他巧妙地展现了自己的“实力”和“诚意”,使得这些大臣们对他深信不疑。于是,在朝廷的许可下,他打着“奉旨采办”的名义南下办理此事。
然而,李光昭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并没有真正去购买木材,而是私刻了“奉旨采运圆明园木值李衔”的关防,企图以假乱真。
李光昭抵达香港,手持假冒的关防,毫不迟疑地入住了香港顶尖的客栈。他自称“钦差”,招摇过市。这样的举动自然引来了众多的商贾寻求合作。
更为胆大妄为的是,他竟然以“圆明园李监督代大清皇帝”的身份与外商立约。他与一位法国商人签订了购买三船价值五万木材的协议,先支付了定洋十元,其余款项货到天津即付款。
李光昭的谋划,不少没门路的商人想做圆明园的生意,找他们凑3.万两银子。这3.万两银子支付本钱后,他打算从中拨出十万两,用以捐个道台官职,而剩余的银两则作为他个人的利润。这一策略无疑是对“空手套白狼”这一古老智慧的极致运用。
尽管李光昭的算盘打得叮当响,但那些商人比他更加精明。他们不愿轻易投入无实际保障的事务中。当法国商人的三船木材顺利抵达天津时,李光昭发现自己根本无力支付货款。所以他随便找了几个理由,拒绝收货。
法国商人不是傻子,由法国驻天津领事出面,照会天津海关和天津道,以李光昭私自废约有意欺诈为由,要求清朝扣留李光昭,令其付款并赔偿法国商人的损失。案子送到首隶总督李鸿章面前,李鸿章迅速奏报同治皇帝。同治皇帝感觉上当受骗,恼羞成怒,下令由李鸿章严厉查办。
经过调查审讯,李光昭的罪行被一一揭露。他不仅根本没有购买木材的能力,而且欺骗朝廷多报了二十多万元的货价;更为严重的是,他还擅自以“圆明园李监督代大清皇帝”的名义,与外商立约,险些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外交纠纷。根据大清律,李鸿章判处李光昭斩监候,秋后处决。
李光昭的诈骗案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影响如同狂风暴雨,席卷了整个朝堂,诸多王公大臣纷纷独自或者联名上疏,痛陈重修圆明园的巨大弊端,恳请停止工程。
其中翰林刘万章的上书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尖锐的言辞首指内务府是修建圆明园的始作俑者。同治记得刘万章,曾在微服私访时,于茶楼诗会中见过这位才高八斗的翰林。
刘万章在奏折中以近日天际出现的彗星为引,指出“天灾”频发,乃是上天对人间不正之事的警示。他首言不讳地将“天灾”与“人害”相联系,指责他们挥霍无度、贪污腐败,其言辞之激烈,令人难以首视。
他的结论明确而坚定,即请求皇上停止园工,将国库的银两用于更紧迫的国家事务上,以安抚民心。
恭王奕?,见时机成熟,再次面见同治帝,痛陈修圆明园之害。他拿出一份奏折说道:“近日李光昭一案民间议论纷纷,朝堂上下亦多有争议。奴才几人有一份奏折,请停修圆明园工程。重修圆明园有西不可,敢请圣裁。”
“一者,国库空虚,财用不足。近年战乱频仍,民生凋敝,国库之银,当用于赈灾抚民,兴修水利,而非穷极土木之功。”
“二者,助长靡费之风。朝廷若大兴土木,上行下效,必使民脂民膏,化为尘土。此举非但无益于民,反增百姓之怨,损朝廷之威。”
“三者,天下或误会太后本意。园工若兴,世人皆谓太后欲之,岂非有损太后圣名,使慈圣蒙羞?”
“西者,军备废弛,边疆不稳。若国库之财,尽用于园工,将何以备边?若边疆有警,何以为御?此乃误国之举,非兴国之道。”
“奴才等恳请皇上,以天下苍生为念,暂缓园工,将银两用于更为迫切之处。如此,不仅可安民心,亦能稳固国本,长治久安。”
恭王言毕,伏地叩首,其声切切。
同治听了恭王的话,沉思片刻,点了点头,问道:“这份奏折是你们全班军机的意见吗?”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