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府城的议事厅内,沈葆桢端坐于主位,他的面容刚毅,眼神坚定,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厅内摆放着一张巨大的海防图,上面插满了代表军舰和兵力的各色小旗。将士们分列两旁,等待着沈葆桢的指示。
日本悍然出兵人侵入台湾后,朝廷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同年6月,沈葆桢率福建船政水师官兵乘船至台湾府城(今台南),开展驱日保台的斗争。
总兵张其光首先汇报了当前的军事部署:“目前我方舰船己经陆续到达,‘扬武’‘飞云’‘安澜’‘靖远’‘振威’‘伏波’号军舰常驻澎湖,‘福星’舰驻台北,‘万年清’舰驻厦门,‘济安’舰驻福州,‘永保’‘琛航’‘大雅’3艘运输舰运送军队、武器弹药,‘测海’号快舰在闽沪间递送消息。”
沈葆桢点了点头,他对张其光的汇报表示满意:“很好,张总兵,你做得很好。现在,我军兵力如何?”
张其光继续汇报:“淮军武毅、铭字营6...人己到达,加上先行调派渡台的福建水师洋枪队55..人,在台湾的清军共达115..余人。”
沈葆桢的眉头微微一皱,他知道这个数目远远不够:“日本人的情况如何?”
张其光的表情变得严肃:“日军由西乡从道率领3...多名日军,目前探得有7艘巡逻舰、2艘护卫舰和2艘运输舰。”
张其光停了一下,又说:”日军是倒幕战争中的精锐之师,近年又按西洋军备改建,实力不容小觑。特别是日本军舰是外购铁甲舰,我方船只大多自制的木船,不可同日而语。”
沈葆桢略微有点诧异,想不到张其光有如此见识,对日本的底细知之甚详。
他沉思片刻,然后缓缓说道:“战事一起,日本必然还有援兵。目前我军虽有准备,但兵力上仍有不足。我会上奏朝廷,要求福建巡抚王凯泰带兵25...人渡台。我们必须确保台湾的安全,不容有任何闪失。”
沈葆桢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将领,又说道:“张总兵,关于日军方面的动向,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
张其光立刻回应道:“大人放心,我们己经加强了对日本舰队的监视,任何风吹草动,我们都会第一时间掌握。”
沈葆桢点了点头,表示满意:“很好,我军必须勤加操练,积极备战。”
在千里之外的保定,夜幕深沉,然而首隶总督府内依旧灯火辉煌,映照出李鸿章忙碌的身影。
李鸿章曾在著名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中遭遇挫败,但今日海疆的波澜再起,外患频发,他就不得不出来发声。
李鸿章写完奏折,将其递给了身旁的幕僚。幕僚接过奏折,细细品读,随后高声诵读起来。
臣首隶总督李鸿章,跪奏圣驾前:
窃闻寰宇风云变幻,东瀛之患日益猖獗。日本国贼,窥我中华疆域,野心勃勃,觊觎我台湾宝岛,悍然出兵,实乃我朝之大患。故臣以为,绝不能对大久保利通之条件妥协。
一者,妥协则损国体。我朝自古为礼仪之邦,若以土地金银换取片刻安宁,必为天下所耻笑,国威何在?
二者,妥协则失民心。百姓视朝廷为依靠,若朝廷软弱无能,民心必将涣散。人心不稳,则江山难保。
三者,妥协则助长日本野心。日本素以贪婪著称,若得寸进尺,日后必生更大之患。我朝若示弱,则日本之野心将更加猖獗。
西者,妥协则外患更重。列强窥我中华己久,若见我朝对日妥协,必将轻视我朝,外患日重,内忧不息。
当前对策,臣以为应分两步实施。一者,积极备战,调集重兵,加强海防,誓死保卫我宝岛。二者,战后必须筹建海军,刻不容缓。我朝海防之弱,己为天下所知。若再不加强海军建设,则外患难除,国无宁日。
臣深知责任重大,愿竭尽所能,为朝廷分忧,为国家尽忠。望圣上明察秋毫,采纳臣之建议,早日决断,以安天下,以保社稷。臣不胜惶恐之至,伏乞圣鉴。
幕僚念后赞叹不己:“这封奏折足以让朝廷明白中堂大人的深谋远虑,当初要是听中堂的话就好了。”
李鸿章听后,点了点头,说道:“那就马上发出去。”
京师养心殿内,灯火通明,同治独自坐在案前,眉头紧锁,面前堆满了各地送来的奏折。这些奏折中,大多数地方督抚大佬都主张对日强硬,主战之声不绝于耳。
然而,朝廷中枢的几位重要大臣却更倾向于和谈,他们是大清朝的当家人,自然是深知家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