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近日频繁地前往钟粹宫向慈安太后请安,他的殷勤引起了太后的注意。慈安太后心中明镜似得,对皇帝的小心思了如指掌。
慈安太后微笑道:“你额娘那里我己经帮你挡过去了。你的心思,我虽不完全明白,但总是想着你长大了,要给你面子,不能让你在大臣面前失了体面。”
同治听后,连忙起身谢恩,然后走到慈安太后身边,为她轻轻捶背捏肩,尽显孝心。
慈安太后微微侧目,眼中带着几分审视:“你少给我打马虎眼,我听说你提出的和谈条件十分严苛,是不是故意想跟日本人谈崩?”
同治微微一笑,恭敬地回答:“母后圣明,儿臣的用意确实如此。”
同治停了停,又说“但打不是目的,打是为了谈。”
这正是他之前与恭王商议时,恭王解读出的圣意。
慈安太后点了点头,于是问道:“听说军机处己经决定调淮军增援台湾了,你觉得这场仗我们能赢吗?”
同治沉思片刻,回答道:“取胜不易。日本军队是倒幕战争中锻炼出了的精锐之师,又换装了西洋枪炮,实力不容小觑。”
慈安太后听后,脸上反而露出了一丝舒缓之色:“你能明白这一点,我就放心多了,就怕你鲁莽轻敌。”
慈安太后停了停又说:“打仗不是靠人多就行的。若是曾国藩的湘军还在,我们或许就不会这么为难了。”
同治明知故问,装作不解的样子:“母后,当初为何要把湘军全部裁撤呢?湘军是百战之师,好歹留点种子下来也好啊。”
慈安太后叹息一声,眼中闪过一丝无奈:“当初朝廷上下都怕曾国藩造反,所以决定裁撤湘军。现在后悔也没用了呀。”
慈安太后又嘱咐道:“军事方面的事情,你再找恭王商议商议,切莫掉以轻心。国家的安危,都系于你们身上。”
他郑重地点了点头。
同治步出钟粹宫,心中对慈安太后的话语反复思量。于是,他立刻召见恭王奕,以商讨对策。
恭王接到传召,迅速来到同治面前,他的脸上带着一丝凝重,显然也感受到了形势的紧迫。
“左宗棠和李鸿章收到朝廷的旨意后,都表示遵旨。首隶的淮军己经坐船出发了,很快就能到达台湾。”恭王奕?汇报道。
同治点了点头,然后问道:“六叔,你说这仗应该怎么打呢?”
恭王奕?沉思片刻,条理清晰地回答:“自然是兵、饷、炮三件事。虽然我们向台湾增兵了,但日本肯定也会增兵,我们还要做好后续增兵准备。”
他继续说:“至于军饷,目前户部己经没有多余银子,一个办法是向各省摊派,另一个办法是以修铁路的名义,向西洋国家借款。目前我们己经联系了比利时和法国,事情己有眉目。”
恭王奕?看了看同治,又补充道:“然后是军备,除了自制枪炮外,我们借到银子立刻向西洋买一些现成的枪炮子弹,也还来得及。”
同治听后,对恭王奕?的筹划表示赞赏:“六叔真肱股之臣,短短时间都筹划得如此仔细了。”
然而,同治心中对历史上清军遇到日军一触即溃的场景记忆犹新,他知道必须要有更为精细的战术安排。
“对日军作战要有策略,沈葆桢部能战则战,无取胜把握就以袭扰、封锁等疲敌为主,待敌人被消耗力竭之时,再集中数倍敌人之兵力围歼之。”同治坚定地说。
恭王奕?对皇帝的见识和决断力越来越刮目相看,他点头说:“臣一定把皇上的意思一一告知沈葆桢。”
恭王奕?又提到了另一个问题:“战事一旦拖延,朝廷的财力怕是难以为继。”
同治对此早有考虑,他说:“我国是大国,日本是小国,他的财力更难支持。我们的战略就是,打打谈谈,拖着日本,逼他最终退让。”
同治决定把自己的总体战略告知恭王,他相信只有君臣一心,才能打赢这场险仗。
恭王奕?听后,沉思良久,最终表示:“皇上圣明,臣遵旨。”
奕匡在得到同治的指令后,迅速行动,开始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他非正式地约见了美国公使镂斐迪,并同意美国记者在旁采访,显示了清朝对此事的开放态度和对国际舆论的重视。
在会见中,奕匡首先向美国公使和记者展示了康熙帝正式册封琉球国王的诏书,以及琉球历年朝贡的目录。这些历史文献的展示,旨在证明琉球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和朝贡关系。
“琉球历来是我国的藩属,这是人所共知、铁证如山的事。”奕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