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心殿内,同治与军机大臣们继续商议着对策,气氛凝重,空气中弥漫着战争的紧张气息。
文祥作为军机大臣,首先开口:“陛下,当前首要事情是决定是否对日宣战。”
同治的目光在大臣们身上扫过,最后停留在恭王身上,询问道:“六叔,你的意见呢?”
恭王沉思片刻,缓缓开口:“陛下,臣以为最好打而不宣。宣战后西洋各国可能宣布中立,而不对交战双方出口军火。目前我们正在和多个国家洽购军火,宣战得不偿失。”
同治点头,表示赞同:“好,那就这么办。”
接着,他问道:“鲍超的霆军复建的怎么样了?”
恭王答道:“鲍超己经奉旨到山东整编绿营兵,他手下的将官目前到山东的有五成,其余大多病故或不愿再从伍。”
同治又问:“他什么时候可出战?”
恭王回道:“鲍超说绿营兵骄纵懒散,他至少需要整训半年,奴才只给他一个月。”
同治沉吟片刻,说:“鲍超的难处不假。等鲍超到了台湾,先不可放在一线,让他边打边整训。”
他又补充道:“后备军还是不足,至少还要复建3个湘军所部。”
军机大臣宝鋆有些担忧:“战事似乎不至于扩大到全面开战,动员太多后备力量,只怕财力难以支撑。”
同治坚定地说:“日军实力非你们想象的简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能有丝毫侥幸。”
各大臣自然遵旨办理。
随后,同治又问起台湾的军备情况:“台湾军备情况如何?”
文祥答道:“己经和澳门洋商谈妥了克虏伯大炮,己经在运往台湾路上。”
恭王接着说:“台湾府城和凤山县城城防薄弱,有了这批大炮就放心多了。”
大规模复建湘军的决策让清末淮军独大的局面被改变,对后续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一切,都始于养心殿内这场紧张而关键的商议。
在京师商量对策的时候,在凤山县城(今高雄)的外围,广东绿营总兵崔贵正紧张地部署着他的部队。他刚刚到达台湾十余天,对这里的地形和敌情并不熟悉。
崔贵将部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驻守在城外,负责警戒和侦查,另一部分则留在城内,准备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攻击。他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忧虑。
然而,他并不知道,日军的支队长小泉秀一己经带领着2...余人的部队,秘密地向凤山县城进发。他们行动迅速,悄无声息,如同夜色中的幽灵。
战斗突然爆发。日军从背后包抄了崔贵的部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炮火轰鸣,枪声西起,清军士兵们措手不及,陷入了混乱。
城外的战斗愈发激烈,但城外的清军士兵们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援。他们虽然奋勇抵抗,但由于人数和装备上的劣势,很快便陷入了苦战。
而崔贵则一首躲在城楼的暗处,观察着战局的变化。他时不时地探出头来,望着远方越逼越近的日军,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终于,在日军猛烈的攻击下,城外的清军防线被突破了。日军士兵们如潮水般涌向凤山县城。
崔贵站在城墙上,望着下方的战场,心中充满了震惊和绝望。
“总兵大人,不好了,日军己经包围了我们的部队,我们外围的士兵都被歼灭了!”一名士兵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
崔贵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知道,凤山县城就是日军的目标了。他下令城内的守军做好战斗准备,但心中明白,这不过是徒劳的抵抗。
城内的清军士兵们听说日军己经歼灭了外围部队,士气大减。恐惧和绝望的情绪在士兵们中间蔓延,许多人开始逃跑,放弃了抵抗。
崔贵站在城墙上,望着逃跑的士兵,心中充满了无力感。他无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崔贵没有犹豫太久,他迅速换上了一身便装,带着几名亲兵悄悄地从城楼溜了出去。
凤山知县刘文静见状,先烧了机密文件,也匆忙收拾行装,跟随崔贵一起逃离。他们的身影在夜色中渐行渐远,只留下空荡荡的凤山县城。
日军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就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凤山县城。小泉秀一站在城头,望着下方的清军残兵败将,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我们赢了!”他大声宣布,声音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
日军攻破了凤山县城。他们在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战斗结束后,凤山县城变得一片死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