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华辉再照:我在晚清当皇帝 > 第27章 北方战局

第27章 北方战局

在渤海湾上,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海鸥在天空中盘旋,发出清脆的叫声。然而,这片宁静的海域即将迎来一场激烈的战斗。

日军的七艘战舰在铁甲旗舰大日号的带领下,如同一群蓄势待发的野狼,驶入了渤海湾。

这七艘战舰中,旗舰大日号是从英国购买的,其余的都是日本自制的铁甲舰。这些所谓的铁甲舰,虽然外表包覆了铁皮以增加防护力,其实力与大清的舰队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日本舰队进入渤海湾后,首先对大沽炮台发起了炮击。炮火在海面上掀起了巨大的水柱,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打破了海面的宁静。

首隶总督李鸿章在接到炮击的消息后,立刻下达了反击的命令。清军的炮台迅速响应,炮口对准了日本舰队,开始了猛烈的还击。

日本舰队虽然勇猛,但他们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火力不足以攻下大沽炮台。他们的舰队在清军的炮火下被迫后退,无法有效接近炮台。

日本舰队在北方的行动更多是一种施压和示威,而非真正的攻击,他们知道自身实力有限。

于是,日本舰队改变了策略,开始在渤海外海袭扰商船。这些商船是京师物资供应的重要通道,清末京杭大运河己经淤塞,南方的物资特别是粮食,己经主要通过海路运到京师。

日军的袭扰行动对京师的物资供应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商船不敢轻易出海,京师的粮食供应开始出现短缺,市场上的粮价开始飙升,一时间民心浮动。

同治迅速召集军机大臣商议对策,以稳定局势。

同治坐在养心殿的龙椅上,他的面前是几位军机大臣,他们的脸上都带着忧虑之色。

“北洋的海军能够迎敌吗?”同治问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严肃。

文祥上前一步,回答道:“李鸿章上了折子,主张坚守炮台。他说他屡次建言筹备海防,但朝廷都没有拨一两银子给他,他现有的战舰都是自制铁甲,只怕难有胜算。”

沈桂芬接着说:“这个时候李少荃就不要抱怨了,朝廷有朝廷的难处。”

同治知道李鸿章是在趁机再次提出筹备海防的建议,为以后埋下伏笔。

他沉思了片刻,然后做出了决定:“饬令李鸿章的舰队出海驱逐日舰吧。”

文祥有些担忧:“贸然出战,会不会中了敌人的圈套?”

同治摇了摇头,他心中有数:“不会,叫李鸿章相机行动吧。”

日本海军这个时候的实力同治很清楚,一部分日舰在台湾配合陆军,渤海的这部分不过是大猫小猫两三只,虚张声势而己。

他继续分析:“李鸿章人特别机敏,舰队配合大沽、威海和旅顺的炮台,自保应该是没问题的。”

军机处领命,下了严旨,饬令李鸿章限期驱逐日舰,恢复京师的物资运输。

李鸿章接到旨意后,虽然心中有些忐忑,但还是派出了他的“小北洋舰队”,准备迎战。

在渤海湾,两支舰队的交火并没有持续太久。日舰似乎并没有打算硬拼,两轮炮火后,便开始撤退。

但清国舰队回港后,日舰又来袭扰商船,双方在渤海上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尽管如此,在“小北洋舰队”的护航下,不少物资成功运到了天津港,京师的物资短缺问题暂时得到了缓解。市场上的物价开始回落,民心也逐渐稳定下来。

渤海上战局的改观,虽然为京师带来了一丝喘息之机,但李鸿章心知这不过是暂时的缓解。

他心心念念在于筹建一支现代化的海军,于是挥毫泼墨,洋洋洒洒写下了一封数百字的奏折,痛陈海防的紧迫性与水师建设的必要。

臣李鸿章谨奏:

明治维新之后,东邻日本日渐强盛,野心勃勃,时时觊觎我中华疆土。近日,彼国侵我台湾,我朝海防之弊,暴露无遗。臣痛定思痛,深感海防之建设,刻不容缓。

昔者,我朝重陆轻海,以致水师不振,战舰稀少且多老旧。此次日本侵台,我海军虽奋勇抵抗,然终因实力悬殊,未能阻其进犯。实乃海防之巨大危机也。夫海洋,乃国之门户,无门户之守,何以御敌于国门之外?

今者,日本己非昔日之小国,其海军之强大,己足以与我朝抗衡。若我朝再不重视海防,加强水师建设,则将来之祸患,不堪设想。臣以为,当务之急,在于筹集巨款,购置战舰,招募水师,训练士卒,以壮我海军之威。

此外,我朝海岸线漫长,若无足够水师,难以全面防守。故臣请朝廷考虑,在重要港口及海岛,增设炮台,加强守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