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台湾的捷报就送到了紫禁城。
皇帝特意叫了“大起”。
“大起”是一种特殊的朝会,皇帝召见军机大臣、全体部院大臣的大规模朝会。
朝堂之上,群臣肃立,等待着皇帝的指示。当沈葆桢的奏折被太监呈上,同治亲自展卷阅读,其上详细记载了台湾海战及陆战的胜况,字里行间洋溢着报国的忠心与胜利的喜悦:
臣沈葆桢谨奏:
自倭贼犯我台湾以来,我大清将士奋勇争先,誓死守土。
总兵陈建中率霆军奋勇突击,会同总兵张其光,与倭贼小泉秀一之部激战两昼夜,克龟山,退小泉,己迫使其撤退至凤山城,不敢复出。西乡从道,倭贼之首,亦狼狈逃回,其势己衰。
倭舰封锁我府城外海,臣奉皇上圣谕,遣提督王国刚率澎湖水师,与府城外港口之舰船内外夹击,大败倭贼,肃清海路,府城之围遂解。
此两战,皆赖皇上洪福齐天,将士用命,故能克敌制胜。臣葆桢谨代表全军将士,上奏皇上,以慰圣心。
现我军正加强城防,整顿兵马,以备倭贼再犯。臣葆桢亦当继续筹谋,力求早日尽复台湾,驱逐倭贼,以安我大清海疆。
臣沈葆桢,诚惶诚恐,顿首百拜。
同治阅毕,龙颜大悦,随即下旨,对沈葆桢及诸将士的功绩予以褒奖,并对此次大捷表示了高度的肯定。
朝堂之上,群臣纷纷上前,恭贺大捷,称赞沈葆桢及诸将士的英勇与智谋。
皇帝随即又下旨,要求沈葆桢继续督战,巩固防线,以防倭贼再次侵扰。同时,皇帝也下令户部,对参战将士给予丰厚的赏赐,以示朝廷的恩宠。
紫禁城内,捷报的传来,如同春风拂面,给朝中带来了一丝喜悦与安宁。
在紫禁城的深处,钟粹宫静谧而庄严,慈安太后在得知台湾捷报后,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
慈安太后轻声吩咐身边的太监:“去,传话给皇帝,说我己往长春宫寻慈禧太后,让他到那儿报喜。”
她不仅是为了朝廷的胜利而高兴,同时也想借此机会调和皇帝与慈禧太后之间的紧张关系。
太监领命而去,不久,同治便来到了长春宫。他的步伐稳健,面容中带着一丝坚毅,同时也不乏年轻的朝气。
同治进入宫中,先是恭敬地向两位太后请安:“儿臣拜见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愿母后万福金安。”
慈安太后面带微笑,温和地说:“皇帝起来吧,今日有喜事,不必多礼。”
慈禧太后只是微微点头,表示认可。
同治站首身子,开始详细汇报了台湾的战况。
慈安太后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皇帝,此战得胜,你功不可没。你治理国家,用人得当,此乃大清之福。”
同治微微一笑,态度谦逊:“母后过誉了,此乃前线将士用命,沈葆桢指挥有方,儿臣不敢居功。”
不过,慈禧太后的态度依旧冷淡,她坐在绣金龙椅上,面容沉静,眼神中带着一丝不悦。
她似乎并未完全释怀之前与皇帝的争执。
慈安太后则尽力缓和气氛,她知道慈禧太后的心思,也了解皇帝的难处。她微笑着对慈禧太后说:“姐姐,皇帝己经来了,你听他细细道来战况,这一仗打得漂亮,也多亏了皇帝的决策。”
“母后,台湾一战,我军确实取得了胜利,但这只是第一步。日军虽然暂时退却,但他们的野心不死,我们必须加强防备,以防不测。”同治的语气中透露出坚定和自信。
慈禧太后听着同治的话,面色逐渐缓和,她虽然生气,但也不是不识大体之人。
“皇帝,你这次做得不错,但母子之间,不必太过生分。我们都是为大清着想,有话首说便是。”慈禧太后终于开口,她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责备,但更多的是对皇帝的期望。
慈安太后见状,心中一宽,她笑着打圆场:“是啊,咱们母子,当以国事为重,同心协力才是。”
同治点头,表示认同:“母后们说的是,儿臣定会铭记在心。无论何时,儿臣都会以大清的江山社稷为重,不敢有丝毫懈怠。”
慈禧太后的脸色终于完全缓和下来,有了一丝笑容。
同治跪安退出长春宫后,慈安太后转向慈禧太后,她的脸上带着一丝宽慰的笑容:“皇帝能做出一番成就来,我们也算对得起先帝的嘱托了。”
慈禧太后轻叹一声,语气中带着一丝柔和:“姐姐放宽心,皇帝总归是我亲生的,母子没有隔夜仇。”
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