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华辉再照:我在晚清当皇帝 > 第42章 盛宣怀的上海伙伴

第42章 盛宣怀的上海伙伴

在京城的繁华街道上,同治与载澄身着便装,悄然走进了一家热闹的茶楼。双喜因之前的事件还在养伤,此次同治带了贴身侍卫刘方随行。

刘方作为武状元,身手不凡,他没有进入雅间,而是在门外守卫,确保同治的安全。

雅间内布置得十分雅致,墙上挂着几幅山水画,桌上摆放着一盆盛开的兰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和茶香。同治和载澄相对而坐,品着茶,闲聊着。

载澄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然后笑着说:“大爷,您最近的举措真是高明,先是削减了荣禄的权势,又巧妙地成立了实业司,一箭双雕。”

同治轻轻吹了吹茶水,微微一笑:“载澄,你这张嘴啊,少拍些马屁。我做事自有分寸。”

人都是喜欢听好话,同治有点担心自己潜移默化中变得更加刚愎自用了。

载澄嘿嘿一笑:“大爷,奴才说的都是真心话。您借御史弹劾荣禄工部的工程进度,裁减荣禄兼差;又故意把电报业务交给工部,等荣禄推诿,就顺势成立新的实业司。这等智慧,奴才佩服得五体投地。”

同治品了口茶,淡淡地说:“我也是顺势而为。荣禄在工部的工程进度确实缓慢,我只是按规矩办事。原本成立实业司必然有很多人反对,所以费了一番周折,欲擒故纵嘛。”

同治和载澄的谈话逐渐转到了宫卫问题。为了确保皇帝行踪的安全和保密,他们认为有必要加强侍卫亲军中自己人的力量。

载澄提出了一个建议:“大爷,为了您的行踪不被监控和人身安全,有必要加强侍卫亲军中自己人的力量。”

同治点头,表示认同:“载澄,你说得对。有什么说法吗?”

载澄接着说:“刘方和他大哥刘源都是功夫了得,而且都是汉八旗出身,背景清白,值得信赖。我建议让刘源担任侍卫亲军的副统领。”

同治听后,觉得这个提议可行:“好,那就这么定了。让刘源担任侍卫亲军的副统领,刘方继续负责我的近身护卫。”

同治说完就继续品茶,享受这难得的宁静时光。

话说另外一面,朝廷核准了李鸿章的电报方案后,李鸿章迅速行动,任命盛宣怀为电报局总办。盛宣怀接到任命,立即动身前往上海,寻找合作伙伴,以推进电报线的建设。

在19世纪末的上海,这座城市己经成为了远东地区最为繁华的港口之一。黄浦江畔,船只往来如织,汽笛声和码头工人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座城市独有的节奏。外滩上,各式各样的外国建筑林立,显露出异国情调,也昭示着这座城市的国际化地位。在这座城市中,东西方文化交汇,新旧交替,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挑战。

在上海,盛宣怀与丹麦大北公司的总经理彼得森进行了会面。大北公司在当时是全球电报业的巨头,刚刚建成了从欧洲到印度,再到新加坡、香港、上海、东京的电报网络,风头正劲,自信满满。

彼得森在公司的豪华办公室中接见了盛宣怀,他的身材魁梧,眼神中透露出一股傲气。他早有耳闻清国要建设京沪线的计划,但对于与盛宣怀的合作持保留态度。

盛宣怀身着传统的长袍马褂,气质儒雅,他带着诚意和决心,希望能够与大北公司达成合作。然而,彼得森的态度却让他感到意外。

彼得森用带着几分轻蔑的语气说:“盛先生,我们大北公司在电报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而清国在这方面似乎还一无所知。我看不出我们有什么理由要与你们合作。”

盛宣怀保持着礼貌,但语气坚定:“彼得森先生,我们大清虽然在电报领域起步较晚,但我们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潜力。合作对于双方都是有益的。”

彼得森不为所动,他傲慢地回答:“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独资建设,没有必要与清国分享利益。”

盛宣怀说:“我是清国的电报局总办,只有通过我才能参与这个项目。”

彼得森透露出了自己的底牌:“盛先生,我必须提醒您,我们大北公司背后有强大的支持。我的大股东英国和俄国的财团对这个项目非常感兴趣,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影响总理衙门的决策。”

盛宣怀听后,并未表现出慌张,他平静地回应:“彼得森先生,我理解您的立场,但我相信,通过合作与共赢才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彼得森不为所动,他傲慢地回答:“我们需要的是控制权。我确信,我们的大股东能够为我们争取到这个项目。”

第一次见面,双方的分歧明显,最终不欢而散。盛宣怀离开了大北公司的办公室,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