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华辉再照:我在晚清当皇帝 > 第44章 电报起步线

第44章 电报起步线

在天津城的总督府内,盛宣怀带着风尘仆仆的气息赶回,他的脸上刻着长途跋涉的痕迹,但眼中闪烁的兴奋光芒透露出内心的激动。他刚刚与彼得森敲定了一系列关于电报合作的细节,此刻满怀急切地想要向李鸿章汇报成果。

盛宣怀踏入总督府的议事厅,只见李鸿章正端坐在案前,专注地处理着堆积如山的文书。李鸿章见盛宣怀归来,立刻放下手中的笔,面露期待之色。

盛宣怀上前行礼,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中堂大人,经过数日的谈判,与大北公司的彼得森先生,我们己经敲定了所有细节。”

李鸿章点头,面露喜色:“杏荪,辛苦了,快说说看,具体怎么样?”

盛宣怀清了清嗓子,详细汇报:“首先,彼得森先生请求我们帮助解决上海电报站的问题,需要您修书给总理衙门。”

盛宣怀把国外电报线入境的事说了一遍。

李鸿章微微颔首:“这个简单,我会即刻办理。”

盛宣怀继续说:“当务之急有两件事。一是彼得森先生负责修建天津城到大沽口的起步线,二是人才培养,设立电报学堂。”

李鸿章对这两件事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电报学堂?这是好事,我们大清正需要这样的人才。”

盛宣怀点头:“教师由大北公司提供,但管理、校舍和招生等工作都是我负责。我己经带着第一批教师赶回天津。”

李鸿章站起身,拍了拍盛宣怀的肩膀,鼓励道:“杏荪,你做得很好。电报事业的发展对我国至关重要,你肩上的担子不轻啊。”

盛宣怀坚定地回应:“中堂大人放心,我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李鸿章随即开始安排相关工作,他命令手下准备文书,同时安排人员与盛宣怀一同负责电报学堂的筹备工作。

盛宣怀亲自选定校址,监督校舍的建设,并且开始在天津及周边地区招生。他知道,电报学堂的建立将为大清培养出一批批电报技术人才。

在那个科举盛行的时代,大多数学子都将科举考试视为唯一的正途,他们埋首于西书五经,对新兴的电报学堂并不感兴趣。然而,对于那些家境贫寒的孩子来说,电报学堂却如同一线曙光,照亮了他们未来的希望。

这些孩子们,他们没有富裕的家庭背景,没有机会沉浸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电报学堂的成立,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一条能够快速掌握实用技能,毕业后即刻就业的道路。

另一方面,彼得森带着对成功合作的期待,迅速乘船抵达天津。随行的有大北公司的工程师团队,以及一应所需的电报设备。他们的任务是修建天津城到大沽口的起步线,这不仅是技术挑战,也是对彼得森团队能力的考验。

大沽口到天津城的距离大约4.公里,这个距离在电报建设中并不算远,但在这短短的线路上,却隐藏着诸多工程问题。

首先,招工问题也考验着彼得森和盛宣怀的智慧。由于电报技术在当地尚属新鲜事物,许多工人对此并不熟悉,因此招募合适的工人成了一大难题。

盛宣怀提出:“我们可以在本地发布招工信息,同时提供一定的培训。这样既能解决招工问题,又能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

彼得森听后,表示赞同:“我们原打算也是如此,我们大北公司愿意提供技术和培训支持。具体招聘工作还有劳盛先生。”

在盛宣怀的帮助下,施工团队很快招募到了足够的工人,并对他们进行了专业的培训。

再者,选址选线问题成了一个大难题。电报线路需要穿过农田和村庄,这不仅涉及到土地征用,还可能影响到当地农民的生活。盛宣怀见状,立刻组织团队与当地官员和农民进行沟通,解释电报线路的重要性,并承诺给予合理的补偿。

盛宣怀对农民们说:“乡亲们,这电报线路的建设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对于咱们天津,乃至整个大清,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好处。我们会给予大家公正的补偿,绝不让大家吃亏。”

经过盛宣怀和官员们的反复劝解,农民们虽然心中仍有疑虑,但最终还是同意了征地。

然而在施工过程中,一些农民听信谣言,再次因土地被征用而闹事,跑到工地现场阻止工程的进行。

盛宣怀身着便装,带着几位随从,前往乡约和族老的家中。他的态度诚恳,言辞恳切:“诸位乡约、族老,我盛宣怀今日前来,是有一事相求。”

乡约和族老们见盛宣怀亲自到访,纷纷起身相迎。

盛宣怀继续说道:“电报线路的建设,对于天津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