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华辉再照:我在晚清当皇帝 > 第55章 泼冷水

第55章 泼冷水

紫禁城朝堂之上,同治端坐于龙椅,眉头微蹙,目光扫过下方站立的军机大臣们。午门的风波刚刚平息,王氏大闹午门一事,虽然看似家事,却牵动了朝政的敏感神经。

宝鋆声音铿锵有力:“皇上,王氏大闹午门,此乃公然藐视朝廷法度,若不严惩,何以正朝廷之威严?奴才请将王文栋革职查办。”

沈桂芬则持不同意见,他上前一步,态度温和却坚定:“皇上,王氏虽有过,但其情可悯。臣以为,小惩大诫即可,不必过于苛责。”

两位大臣各执一词,朝堂上的气氛一时紧张。同治沉思片刻,他知道,此事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到朝廷的法度,更可能影响到他刷新吏治的大计。

同治缓缓开口,语气平和却充满权威:“宝鋆所言,朝廷法度不可废,此乃治国之本。沈桂芬所言,亦有其理,宽严相济,方显君王之道。”

宝鋆闻言,恭敬行礼道:“皇上圣明。”

沈桂芬则微微一笑,对同治的决定表示赞同。

同治继续说道:“午门之事,虽起于家事,却影响朝廷。朕意己决,王文栋革职留用,暂不发放俸禄,留待后效。他夫人王氏革去品诰命夫人封号。”

此言一出,宝鋆和沈桂芬对视一眼,均感意外,这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了。过两年遇到恩典,王文栋就开去处分,官复原职了。

同治觉得,王文栋有干才,若用的恰当,将来刷新吏治,整肃朝纲必然是一把利剑。

派遣王明德出洋留学,实则寄望于他能成为传递现代知识的桥梁,悄然间影响其父王文栋的旧观念。晚清时期,不少洋务派大臣最初亦对电报、铁路等新生事物抱有抵触,后来却转变为洋务运动大将。

同治面对的,是清廷与现代世界间巨大的信息鸿沟。他所要做的,便是打通这条鸿沟,让新旧思想得以交汇碰撞。他坚定地与日本开战,部分原因也在于此。清廷士大夫们,若非外力介入,他们在自己的思想茧房中,总能自圆其说,逻辑自洽。要让他们自发地向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不知道会是多少年后的事了。

谈论完午门风波的处置,沈桂芬手持两份从美国远道而来的电奏,步履稳重地走向前,向皇帝呈递。

沈桂芬道:“皇上,容闳自美国发回的电奏,前后共有两件。”

同治微微颔首,示意沈桂芬继续。

沈桂芬展开第一折,声音清晰:“容闳对王文栋弹劾之事,显得诚惶诚恐。他承认剪辩、信教和经学废弛等问题,在个别留美幼童中确有发生,但己严令整改,并请朝廷放心。”

同治听后,沉吟片刻,心中对这些旧礼教的束缚并不以为然,有时甚至心生剪辫之念,但知时机未到,便道:“朕己知之。再下旨严令容闳整改,此事便算结案。”

沈桂芬接着展开第二折,说道:“容闳对皇上召他回国办学的旨意,表现出极大热情,详细汇报了他的教育改革计划,洋洋洒洒三千多字。”

同治对此颇感兴趣,示意沈桂芬继续。

沈桂芬继续道:“容闳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包括学制设置、教学方式等,皆有独到见解。”

同治点头,心中对容闳的计划充满期待:“待他回国后,朕将亲自与他商议。”

沈桂芬又道:“容闳还提到,他现职的助手刘计伟可接替其职,但他预计半年后才能到京,留学事项的交接和外教的招募,还需费一番功夫。”

同治思索片刻,然后说:“朕同意了他的计划。嘱咐他,教育乃百年大计,务必招募一流的人才回国,不可草率。”

沈桂芬领命:“臣遵旨,必将皇上的旨意传达给容闳。”

教育是同治最重视,也是最难的一个领域了。汉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一个民族之一了,己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制度和世界观体系,若没有西方现代思想的冲击,原有体系可以持续独立运作下去的。

现在引进新的教学制度,在士大夫看来就是“以夷变夏”了,其难度可想而知。

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新政,首接废除科举,开建新式学校,这是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这两次重大战败及巨额赔款的冲击下,民族自信心瓦解,被迫改弦更张,另起炉灶。

同治甚至觉得相关救亡图存的改革过火了,历史上还一度有废除汉字,改行拼音文字的提议。同治现在要做的是,自主渐进改革,改革成果能和国运形成正反馈,就能在改革中保留更多民族个性的东西,未来甚至可以反向输出民族文化。当然这是很宏大和遥远的目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