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火案陷入僵局,同治决意转移重点,下旨深入追查户部军需报销案,指派惇王与翁同龢会同审理。惇王地位显赫,翁同龢乃帝师之尊,同治特意安排这两位重量级人物参与,旨在强化调查团队的权威,确保此案无论牵涉到何人,都能一查到底,无所畏惧。
惇王接到圣旨后,立即找到阎敬铭,告知他皇帝的决定,并鼓励他:“阎大人,皇上有旨,尽管去查,查到任何人都不怕。”
阎敬铭领命,他深知此案的重要性,立即带着刑部的人行动。他们首先把报销案的三个户部书办抓了起来,这是揭开真相的第一步。
这三个书办一到了刑部,刑部主事阮超便下令给他们打了一顿板子。
这种查案方式在现代是不允许的,但在这个年代却最简单粗暴,并且有效的。
板子落下,其中一个书办忍受不住,立马就招了:“大人,我招,我全招!”
阮超命其如实交代。
“我们三人一人收了六千两的‘部费’,都是户部员外郎王华英给我们的,事情也是王华英一手操办,我们只管收银子办事,其他真的就不知道了。大人,饶了小的了吧!小的全招了!”这个书办被打的上气不接下气,不断哀求饶命。
刑部得到口供后,立刻去捉拿王华英,但谁知扑了个空,王华英己经逃跑。
阮超把王华英逃跑的消息告诉阎敬铭,阎敬铭扼腕叹息,他知道这意味着线索可能就此中断。阮超则坚决表示:“阎大人,我们必须悬赏缉拿,一定不放过王华英。”
阎敬铭点头同意,刑部立刻出缉拿令,全城张贴,悬赏捉拿王华英。
三天后,在一个无人住的房屋中,发现了王华英的尸体。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京城,也震惊了皇帝同治。
惇王听着阮超的汇报,心中充满了疑惑:“王华英为何要逃跑?又是谁杀了他?这一切背后隐藏着什么?”
阮超回答:“王爷,王华英的死因尚未查明,但下官以为,这可能是有人为了掩盖真相,杀人灭口。”
惇王点头,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贪污案,背后可能涉及更深层次的党争。
“阮超,”惇王沉声道,“你继续负责此案,务必查个水落石出,无论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
阮超领命:“下官领命,定不负王爷所托。”
经办人王华英被杀后,使得户部军需报销案的调查陷入了困境。多日以来,案件没有任何进展,惇王和阎敬铭等负责此案的官员都感到焦虑。
一天,阎敬铭在翻阅卷宗时,发现了三张六千两的银票,这些银票是赃款的一部分。他拿起来仔细看了看,这是京城天顺祥银号的银票!
阎敬铭突然想到了什么,他立刻找到了阮超。
“阮大人,这些银票可能就是我们的线索。涉及的账款如此巨大,不可能只有这些。银号内必有更多线索。”阎敬铭信心满满的对阮超说道。
阮超听后,立即行动起来,带人前往天顺祥,将掌柜王敬臣带回刑部进行审讯。
在审讯中,王敬臣表现得十分镇定,他承认银票确实出自天顺祥,但对于其他问题则一概推说不知。
阮超对王敬臣说:“王掌柜,你若不如实招供,恐怕难以离开这里。”
王敬臣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大人,银票确是敝号所出,其他事情我真的一无所知。”
阮超见王敬臣不肯松口,便命令人将其关入大牢。
但这次阮超没对王敬臣打板子,天顺祥是京城有名的银号,他背后的人脉资源雄厚,阮超也不敢贸然对他用刑。
王敬臣被押入了大牢,阎敬铭却显得胸有成竹,他对阮超说:“阮大人,不要急,银号内必有线索。我们且耐心等待。”
阮超虽然心中焦急,还是决定听从阎敬铭的建议:“阎大人,我明白了。我们就按你说的办。”
果不其然,十天后,王敬臣在牢中经过深思熟虑,似乎想通了什么。他请求见阎敬铭和阮超,表示愿意提供更多信息。
这十日,王敬臣派人西处活动,才知道这次惇王亲自主管这个案子,谁都没法把他捞出去,所以他就“想”通了。
“银子是健锐营成德成大人存入天顺祥的,总共八万两。”王敬臣坦白道。
“其他银子呢?”阮超紧接着问道。
“兑换成了六张一万两的银票,给了成大人。”王敬臣老实回答道。
“知道最终银票给谁了吗?”阮超追问。
王敬臣显得有些犹豫,推说不知。但阎敬铭一双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