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三年三月,朝廷颁布“广兴实业诏”,号召兴办实业。消息如春风般迅速传遍了全国的大街小巷,乃至于远在海外的异国他乡。
在京城的一家热闹的茶馆里,商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着朝廷颁布的广兴实业诏。其中,一位商人一字一句读着诏书的抄本:
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内外交困,民生凋敝,国力渐衰。列强环伺,欺我大清,割地赔款,国耻难忘。朕深感痛心,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朕号召天下臣民,发愤图强,共克时艰。
夫实业乃国之根本,兴实业则国富民强,不兴则国力衰微,民生凋敝。当此之时,发展实业尤为迫切。铁路、采煤、钢铁、纺织等产业,乃国家富强之基石。铁路通则商旅兴旺,采煤广则能源充足,钢铁强则军威壮盛,纺织兴则民生富裕。此西者,朕特旨提倡,望各省督抚、各部院大臣,悉心规划,积极推行。
天下臣民,无论士农工商,皆当积极献策,共襄盛举。凡有利于实业发展之良策,朕将不拘一格,采纳施行。
这个商人读完后,兴奋地拍着桌子,对周围的人们说道:“诸位,这广兴实业诏可是个巨大的商机啊!开放市场,鼓励工商,这可是咱们大展拳脚的好时候!”
周围的人们听后,议论纷纷,有的点头赞同,有的则持保留态度。这时,茶馆的店小二,端着茶壶走了过来,他摇了摇头,不以为然地说:“这位爷,朝廷说要自强自立好多年了,咱们且看着吧,到头来还不就是老样子。”
在使馆区的一条林荫道上,两个外国人正热烈地讨论着清国新颁布的广兴实业诏。
“这真是个好消息,这将为我们带来新的贸易机会。我得赶紧打电报回伦敦,让公司准备扩大对华贸易。”一个英国商人,一边抽着雪茄,一边兴奋地说。
“你不觉得这过于乐观了吗?清国的变革不会一蹴而就,他们的政策总是反反复复的。”一个法国法国商人,皱着眉头回应道。
然而在另外一边,一些守旧的官僚和士大夫中,他们己经在酝酿集体上书反对了。
在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府邸,盛宣怀手持刚刚收到的上谕,显得志满意得。他对发展实业充满热情,但面对铁路、钢铁厂等大项目,资金问题让他感到有点头疼。
盛宣怀对李鸿章说:“中堂大人,上谕己阅,发展实业是好事,但这些项目耗资巨大,资金从何而来?”
李鸿章捋了捋胡须,沉稳回应:“杏荪,朝廷还有一道庭寄给我,是准备向西洋银行贷款办洋务的。”
盛宣怀又看了一遍庭寄,点了点头:“原来朝廷是这样的谋划,也只能如此了。贷款有贷款的问题,但我们北洋只管花钱办事就行了。”
李鸿章同意道:“此事必然遭到清流弹劾,但这是朝廷中枢头痛的事。”
盛宣怀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拿下项目,铁路和钢铁厂两个项目都很重要。”
李鸿章喝了口茶,慢慢分析道:“这两个项目投资巨大,朝廷可能会给南洋和北洋各办一个。”
与此同时,在江宁的两江总督府,沈葆桢也收到了朝廷的明发和庭寄的两份上谕。他与幕僚沈舒敏讨论着接下来的行动。
沈葆桢表示:“搞洋务,兴办工厂是我一贯的主张。现在是我们大展拳脚的时候了。”
沈舒敏附和道:“江南物资丰富,商业气氛浓郁,最适合办洋务了。”
沈葆桢走到窗户边,看着窗外担忧地说:“借洋债有损国权,这可是大事。如此大事,不可不慎重啊。”
沈舒敏提出:“大人,不借洋债就只有自筹资金,江南商贾众多,或许可为。”
沈葆桢正有此意:“正是如此,我们争取京沪铁路项目,可先修沪宁铁路。我即刻上书朝廷,争取自筹资金修建铁路。”
在紫禁城的养心殿内,恭王奕?带着李鸿章和沈葆桢的意见来见皇帝。恭王奕?向同治禀报了两人的具体意见。
恭王奕?道:“皇上,李鸿章表示铁路和钢铁厂都想做,而沈葆桢则想自筹资金修京沪铁路。”
同治皇帝听后,对沈葆桢的担忧也理解,历史上列强通过控制铁路侵占中国主权的事确实发生过。但这并不是不能破解的局。
晚清修的最大规模的卢汉铁路,找比利时修的,采用BOT模式,后来担心丧失国权,又找多国贷款赎回了路权。但这条南北大动脉终究是修成了。
卢汉铁路是京广线的北段,它的南段粤汉铁路就不顺利了,采用自筹资金形式兴建,结果折腾了三十几年才开工。
这其中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