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的传胪大典在庄重而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新晋的进士们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回到了礼部大堂,等待着对他们未来职务的分配。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大堂内,斑驳陆离,映照着进士们脸上的期待与不安。
今年,同治皇帝特旨,让总理衙门来挑选若干人才。总理衙门杨主事,一位精明强干的官员,找到了礼部的王员外郎,两人是旧识,一见面便寒暄起来。
杨主事说明了来意,王员外郎听后,微微一笑:“杨兄,你这是来挖角了?”
“哪里哪里,”杨主事摆了摆手,“我只是来挑选一些有志于实业的人才。”
王员外郎沉吟片刻,说:“其他人我不敢保证,但状元陆润庠肯定是要去翰林院做‘修纂’的,榜眼和探花也是‘编修’。”
杨主事点了点头:“一甲的进士肯定是不愿意去我们那里的,二甲的进士也行。”
王员外郎笑了笑:“二甲进士都等着点翰林,进翰林院当庶吉士,谁愿意去你们总理衙门啊。”
杨主事听后,微微有些不悦:“王兄,你这还瞧不起人啊,我们那里也挺好的,你走着瞧吧。”
王员外郎见状,便缓和了语气:“杨兄,你别误会,我只是实话实说。翰林院是国家的人才储备库,翰林养满三年,可以调任六部郎中、侍郎,放眼全国,也是可以担任道台的,可谓是官场的快车道。”
说着,王员外郎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羡慕之情。他当年也曾梦想成为翰林,但命运弄人,至今官职不上不下,心中难免有些遗憾。
王员外郎看外面的进士都到齐了,两人便一起出去了。
王员外郎站在台阶上,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召集所有进士聚集在一起。随后,他准备宣读皇帝的任命上谕。
王员外郎展开上谕,宣读道:“上谕:一甲状元陆润庠,才学兼优,特任命为修纂;榜眼谭宗浚、探花黄怡琪,学识渊博,特任命为编修。”三人听后,面露喜色,跪拜谢恩。
接着,杨主事走上前来,开始介绍工作内容和重要性:“诸位,总理衙门负责统筹规划全国洋务建设,参与具体项目的建设和协调等,是国家富强之基。进士进入总理衙门,便有机会授予主事的职务,为国家的富强贡献力量。”
然而,他的话语尚未落下,翰林院的侍读学士匆匆而至,众人纷纷围了过去,对杨主事的讲话置若罔闻。
侍读学士被围在中间,显得有些无奈,他提高了声音说道:“大家不要急,庶吉士的名单还没出来。”
侍读学士继续说:“名单会根据大家科考的文章来决定,大家平时的佳作也可以交我一份作为参考。但请注意,只收二甲的,三甲的就不要交了。”
此言一出,几个三甲的进士面露失望之色,他们又回到了杨主事的讲话处,希望能从实业司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杨主事见状,心中虽有些失落,但很快调整了情绪,继续热情地介绍实业司的情况:“诸位,虽然翰林院是学界的荣光,但我们实业司同样需要有识之士。在这里,你们可以亲身参与到国家的工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几个三甲进士之间小声嘀咕了几句:“西洋奇巧淫技非君子所为,传回老家就没脸见人了。”说完就又走开了。
这时,陆润庠穿过人群,步履沉稳的走到杨主事这边,恭敬地行了一礼。阳光照在他的身上,给他平添了几分朝气。
杨主事见状元亲自前来,连忙回了一礼,口称:“状元公,您这礼我可受不起。”
陆润庠微微一笑,说道:“杨主事,我想为一位朋友问一下。他虽然在会试中未能通过,但才华横溢,想在京城谋个差事。不知道是否有幸能到贵司高就。”
杨主事心想:没中会试?那就是举人。总理衙门毕竟是有头有脸的衙门,不能随意安置人。
但他看到今天一个人都没招到,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便悻悻然说道:“状元公,我们也有规制,举人是当不了主事的。但既然是状元公举荐的,必是良才。明日可到我们那里来一趟。”
陆润庠听后,他再次行礼道谢:“杨主事,您能给予这个机会,我代好友先行谢过。”
陆润庠回到住处,便看到张安杰正坐在窗边读书。
他走到张安杰对面坐下,笑着说:“安杰,我有个好消息告诉你。今日在礼部大堂,我与总理衙门的杨主事谈及了你的情况。”
张安杰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好奇:“哦?润庠,快说说是什么好消息。”
陆润庠便将杨主事的话转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