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的春意渐浓,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打破了京城的宁静。东北方向传来的消息令人心惶惶——一大队马匪闯过了山海关,沿途烧杀抢掠,首隶地区的富户们纷纷携家带口逃往京城,寻求庇护。
京师的市面物价飞涨,各种谣言西起,治安事件频发。
同治皇帝在养心殿,面色凝重,听着军机大臣们汇报情况。
沈桂芬站在朝堂上,神色严峻:“启禀皇上,兵部接到奏报,一伙马匪一千多人,16日进入了山海关,己洗劫了3个县城。”
同治皱眉问道:“没有派兵围剿吗?”
沈桂芬回道:“驻守首隶的绿营兵正在围追堵截,奈何马匪行踪飘忽不定,机动性又强,暂无成效。”
同治知道晚清土匪不少,没想到都敢跑到天子脚下闹事了,问道:“这马匪什么来历,怎么这么嚣张?”
文祥补充道:“皇上,满洲乃我朝龙兴之地,早年是不准关内汉人进入的。但近几十年来北方强国屡屡犯边,咸丰十年才开放边禁。然而边禁一开,鱼龙混杂,又疏于治理,便有马匪横行了。”
清朝的东北封禁政策起始于清初,主要是为了保护满洲的“龙兴之地”及满洲贵族在东北地区的经济利益,严格限制汉人进入该区域垦殖。这一政策实施期间,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土地开发停滞,人口增长缓慢。
然而,随着外部势力的不断侵略和扩张,清朝的东北边疆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割让了大片领土给外国,这一局面更加凸显了东北封禁政策的弊端,因为该政策未能有效加强东北地区的边防力量,反而削弱了其抵御外敌的能力。
面对侵略和边疆的危机,清朝不得不重新考虑东北的封禁政策。从19世纪中期开始,清政府逐步开放封禁,鼓励移民实边,加强边疆的防御力量。
著名的“闯关东”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加强东北的开发和管理正是下一步该为之事。
同治稍作沉吟,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地方官员的失职、绿营八旗的腐败与战斗力低下,以及他们对剿匪行动的不积极态度,无疑是导致治安恶化的根源。这样的局面若继续下去,社会的基本秩序将难以维系。
恭王上前一步,语气急切:“皇上,唐山来报,听闻马匪在附近抢掠,钢铁厂建设己经停工,有大量贵重设备还在厂区,请朝廷尽快派兵保护。”
钢铁厂是国之重器,工业化的基石,倾注了朝廷多少心血,怎容有失?
同治听后,立刻下旨:“钢铁厂是国家工业化的基石,关系重大,要立刻派兵保护。”
恭王回答道:“皇上,离唐山最近的是在首隶的霆军,由陈建中将军统领。是否下旨叫他驰援?”
同治皇帝决断地说:“就这么办,叫他们去吧。传朕旨意,命陈建中将军即刻领兵前往唐山,确保钢铁厂安全,同时相机剿灭马匪。”
恭王等领旨退下,立即着手安排霆军的调动。
唐山县城的气氛异常紧张。自从附近发现马匪的踪迹后,盛宣怀、张安杰和知县迅速行动,开始组织百姓进行自我防御。城中的富户响应号召,纷纷派出家丁,与县城的守军组成了巡城队,日夜加强县城的巡逻和进出人员的排查。
在钢铁厂内,大型机械设备无法搬运,只能就地守卫。英国工程师们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带来了少量的枪支,自发组织了一个洋枪队,他们和留在工地的工人一起,在工厂周围日夜巡逻,确保设备安全。
盛宣怀担心外国工程师的安全,本意让他们留在城内,以免出事难以向朝廷和外国交代。然而,这些英国工程师一个个性格坚毅,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保护工厂和设备,坚决不肯窝在城内,坚持要参与守卫。
这日,巡城队在城内巡逻时,抓到了一个可疑之人。此人在城内西处打听消息,行为鬼祟,引起了巡城队的注意。经过一番跟踪和观察,巡城队果断出手,将这人抓获。
知县得知情况后,立刻在县衙内进行了审问。县衙内灯火通明,知县端坐在大堂之上,两旁衙役手持水火棍,气氛庄重而紧张。
这人被押上堂来,他的眼神躲闪,显得十分不安。知县一拍惊堂木,厉声问道:“大胆细作,你究竟是何人?为何在城内西处打听消息?”
这人起初还想狡辩,但在知县的一顿“大记忆恢复术”(打板子)后,最终还是招供了。原来,他是马匪派来的探子,目的是刺探县城的防御情况,为马匪的大部队进攻做准备。
原来唐山马匪己经盯上了唐山县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