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微微一笑,道:“使者大人远道而来,辛苦了。淮阴城之事,我亦有所耳闻。然我军刚经历数场大战,兵力疲惫,粮草不济,此时出兵,恐非良策。”
使者闻言,心中一紧,但随即镇定下来,道:“国公大人,我家主公愿提供粮草军械之资,以助国公大人出兵。”
朱元璋摇头道:“非是我不愿出兵,实乃时机未到。淮阴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若我军仓促出兵,恐难有胜算。再者,我亦需考虑我军将士之安危。”
使者见朱元璋态度坚决,心中焦急,却又无可奈何,只得道:“既如此,在下便静候国公大人佳音。”
朱元璋点头道:“使者大人请放心,我朱元璋虽非圣贤,但也知唇亡齿寒之理。我会仔细考虑此事,三日后定给使者大人一个满意的答复。”
使者见朱元璋态度诚恳,心中稍安,便不再多言。
三日后,使者再次来到朱元璋府邸。朱元璋已召集了朱重九等一众嫡系将领,以及李善长和朱升等文臣,共商此事。
书房内,气氛肃穆。朱元璋首先开口,道:“诸位,韩宋使者已来三日,其意已明。淮阴城之事,关乎我们高邮在内的边境城市的安危,不可轻忽。然我军连连征战兵力疲惫,粮草不济,出兵之事,需慎重考虑。”
朱重九等人闻言,纷纷点头称是。李善长道:“上位所言极是。我军连年征战,将士疲惫,粮草亦是不敷使用。若此时出兵,恐难有胜算。”
朱升亦道:“且淮阴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我军若仓促出兵,恐难有建树。不若暂且按兵不动,待时机成熟,再行出兵。”
朱元璋点头,道:“我亦有此意。然韩宋使者在此,我亦需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
朱重九道:“大哥,我军虽疲惫,但士气犹在。若大哥下令,我等愿拼死一战,收复淮阴城!”
众将闻言,纷纷附和。朱元璋见状,心中感动,但仍摇头道:“我知诸位忠勇,然此战非比寻常,需从长计议。”
最终,经过一番商议,朱元璋决定先派使者回复韩宋国主,表明自己愿意出兵收复淮阴城的决心,但请求韩宋能提供更多粮草军械之资,并请韩宋协助我军做好战前准备。同时,朱元璋也下令加强边境的防守,以备不时之需。
使者听完朱元璋的答复,心中虽有些失望,但也知此事非一日之功,便也无可奈何地离开了集庆城。而朱元璋则继续与众人商议出兵之策,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大战。
在集庆城的书房内,阳光透过半开的窗户,洒在桌上的文卷上,给这个严肃的氛围增添了一抹温暖。朱元璋坐在主位上,目光坚毅,他深知此次说服李善长和朱升的重要性。
朱元璋首先看向了“后勤大管家”李善长,缓缓开口:“李先生,你是我军的后勤支柱,深知粮草军械之重要性。此次出兵淮阴,虽是我军的责任,但亦需有充足的准备。你如何看待此事?”
李善长沉吟片刻,回答道:“上位,我深知淮阴城之重要,亦明白出兵之必要。然我军连年征战,粮草储备已是大不如前。若此时出兵,恐难以为继。不过,若韩宋能提供足够的粮草军械,我亦愿尽我所能,保障大军所需。”
朱元璋听后,微微点头,目光转向了谋士朱升:枫林先生,你素以智谋著称,对此事有何看法?”
朱升思索片刻,回答道:“回禀上位,出兵淮阴,事关重大。我虽非武将,但也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若我军准备不足,仓促出兵,恐难有胜算。然而,若我们能在战前做好充分准备,利用智谋和策略,或许能扭转战局。”
朱元璋听后,心中大喜,他知道李善长和朱升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他站起身,走到两人面前,语气坚定地说:“李先生、枫林先生,我知你们二人都是国之栋梁,此次出兵淮阴,非比寻常。我需要你们的全力支持。我会与韩宋使者再次协商,确保我军得到充足的粮草军械。同时,我也会亲自制定战略,确保我军能够一举收复淮阴。”
李善长听后,立即表态:“回上位的话,我必竭尽全力,保障大军所需,不负所托。”
朱升也拱手道:“上位,我也愿为您出谋划策,助您一臂之力。”
朱元璋看着两人坚定的眼神,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知道,有了李善长和朱升的支持,此次出兵淮阴,必将取得胜利。他再次坐下,与两人详细商议了出兵淮阴的具体事宜,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李善长和朱升离开了书房,步履虽稳,但内心却各有沉思。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