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信就悄悄地从集庆城发了出去,目标正是铅山方面的陈友谅。
陈友谅得到消息后,马上派遣了正规的使者团队,大摇大摆地进入朱家军的地界,在朱元璋的事先授意下,使者团队安然无恙地来到了集庆。
早在使者团队还没抵达集庆时,朱元璋就召集了手下的将领和谋士进行商讨。众人围坐在议事厅中,面色凝重,气氛紧张。
朱元璋率先打破了沉默:“诸位,陈友谅派遣使者前来,意图不明。我们该如何应对?”
谋士朱升沉思片刻后说道:“结合李昊交代的,陈友谅此时派遣使者前来,无非是想探听我们的虚实,并寻求和解的机会。我们不如将计就计,伪装出愿意和解的样子,让他放松警惕。”
另一位将领常遇春则持不同意见:“我们与陈友谅之间的恩怨已深,岂能轻易和解?应该趁此机会一举将其歼灭!”
朱元璋摇了摇头,说道:“常将军此言差矣。我们虽然与陈友谅有仇,但此时并非决战的最佳时机。我们需要保存实力,等待更有利的时机。同时,我们也需要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了解陈友谅的虚实,为将来的决战做好准备。”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众人最终达成了共识——将计就计,伪装出愿意和解的样子,同时加强城内的防御措施,以防陈友谅的突然袭击。
而李昊则在使者团队抵达集庆时,偷偷地加入其中。
接下来的日子里,朱元璋命人安排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和解”谈判。在谈判中,朱元璋表现出极大的诚意和宽容,让李昊深感‘意外’。
如果不是李昊事先就知道,他相信自己一定会被朱元璋的‘演技’所欺骗。
与此同时,朱元璋也加强了对城内的防御措施。他命令士兵们日夜巡逻,加强城墙的修缮和加固工作。同时,他还调集了更多的兵马前来增援,以确保集庆城的安全。
在朱元璋的精心策划下,陈友谅的使者李昊最终带着“和解”的假象返回了陈友谅的营地。而朱元璋则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了解了陈友谅的虚实和意图,为将来的决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铅山的议事厅内,烛光摇曳,映照着陈友谅严峻的脸庞。他身披铠甲,腰间佩剑,神情中透露出几分不安与坚毅。使者团队在李昊的带领下,刚刚返回,他们的归来,带来了一个令陈友谅既惊讶又疑惑的消息——朱元璋有意修好,并派遣使者前来传达和平的意愿。
陈友谅坐在主位上,双手紧握椅子的扶手,目光如炬地扫视着下方的将领们。他的麾下,文臣武将齐聚一堂,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未来的担忧和不确定。
“诸位,使者已经返回,带来了朱元璋的口信。”陈友谅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深处挤压出来的一般。
“哦?朱元璋真的愿意和谈?”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将疑惑地问道,他的眼中闪烁着不解的光芒。
“使者是这样说的,他们带来了朱元璋的亲笔信。”李昊走上前来,将手中的信笺递给了陈友谅。
陈友谅接过信笺,展开细看。他的眉头紧锁,仿佛在努力解读着信中的每一个字句。片刻后,他抬起头,将信笺递给了一旁的文臣。
“大家看看,这信中所言是否属实?”陈友谅的声音中带着几分迟疑。
文臣们纷纷接过信笺,仔细阅读起来。议事厅内顿时陷入了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纸张翻动声和微弱的呼吸声。
“元帅,这信中所言,似乎并无虚假之处。”一位年轻的文臣率先开口,他的声音虽然稚嫩,但语气却十分坚定。
“我也这么认为。”另一位经验丰富的文臣附和道,“朱元璋此时求和,或许是真的有意与我们修好。”
“但是,我们怎么能轻易相信他?”一位性格刚烈的武将站起身来,大声反驳道,“朱元璋此人狡诈多端,他的话岂能轻信?”
“话虽如此,但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也不容乐观。”一位中年将领叹了口气,沉声说道,“元廷的军队已经集结在江西北边,随时可能发动进攻。如果我们不做出一些让步,恐怕难以应对。”
“可是,如果我们撤走部分军队,岂不是给了朱元璋可乘之机?”有一位武将不甘心地反驳道。
议事厅内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陈友谅静静地听着众人的议论,心中却如波涛汹涌般难以平静。
他知道,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撤走部分军队,可能会削弱自己的实力,给朱元璋留下可乘之机;但如果不撤军,又该如何应对元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