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朝阳透过薄雾,洒在上饶县的城墙上,金色的光辉与青石的冷硬交织,形成一幅庄严而肃穆的画面。朱元璋带着朱重九及十万大军,一路风尘仆仆,终于抵达了这座战略要地。
但朱元璋只打算带三万人和陈友谅谈判,目的当然是为了麻痹他,其他七万大军全部都被秘密派走,他们的任务就是绕路,等到谈判之时把陈友谅军团团围住,并给予毁灭性打击。
城内的气氛紧张而有序,士兵们列队欢迎,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朱元璋一行直奔议事厅,那里,汤和与徐达两位大将早已等候多时。
议事厅内,烛火摇曳,气氛凝重。朱元璋走进厅中,目光在汤和、徐达的脸上掠过,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毅与期待。他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随后便坐在了主位之上。
“两位将军,此番能够顺利抵达上饶,多亏了你们的严密部署和精心准备。”朱元璋的声音沉稳有力,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汤和与徐达对视一眼,齐齐拱手道:“末将等只是尽了本分,若无上位英明领导,我军岂能如此顺利?”
朱元璋摆摆手,示意他们不必谦虚,转而正色道:“陈友谅贼心不死,我军虽有‘小胜’,但战事仍未结束。今日召集二位前来,正是要商议如何与陈友谅开展面对面的交谈,争取以最小的代价结束这场战争。”
徐达沉吟片刻,率先开口:“上位,陈友谅此人狡诈多端,善于用兵,我军若是贸然与之交锋,虽然可能战胜,但也会付出不小的代价。依末将之见,不如先稳固防线,再寻机破敌。”
汤和点头附和:“徐将军所言极是。我军虽士气高昂,但陈友谅兵力亦不弱,且其麾下将领勇猛善战,若我军贸然出击,恐遭埋伏。”
朱元璋听后,微微颔首,表示赞同。他深知,战争不仅仅是兵力的较量,更是智谋的博弈。他沉吟片刻,缓缓开口:“两位将军所言有理,但咱认为,若只是一味防守,难免陷入被动。我军必须主动出击,寻找战机,方能一举破敌。”
汤和与徐达对视一眼,均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与佩服。他们知道,朱元璋虽非武将出身,但自起兵以来,便以智勇双全著称。他们齐声问道:“上位有何妙计?”
朱元璋微微一笑,道:“咱已命人暗中打探陈友谅的军情,得知其粮草不济,军心已有所动摇。此乃天赐良机,我军可趁机发起攻击。”
“上位英明!”汤和与徐达齐声赞叹。
“不过,”朱元璋话锋一转,“陈友谅狡诈,必然有所防备。因此,在发起攻击之前,我们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
他顿了一顿,继续道:“首先,要加强城防,确保我军安全。其次,要派出精锐斥候,严密监视陈友谅的动向,一旦发现其有调动兵力之迹象,便立即汇报。”
“末将遵命!”汤和与徐达齐声应道。
接着,朱元璋又详细部署了攻城计划,从兵力调配到战术运用,从攻城器械的准备到粮草辎重的运输,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极为周详。他要求汤和与徐达务必按照计划行事,不得有丝毫懈怠。
商议结束后,汤和与徐达纷纷表示将全力以赴,不负重托。朱元璋也对他们表示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为了确保商谈地点的安全,朱元璋还特意加强了议事厅周围的警戒。他命令亲卫队在议事厅外巡逻,任何闲杂人等都不得靠近。同时,他还安排了暗哨在议事厅的四周,一旦发现可疑人员,便立即将其拿下。
就这样,在朱元璋的精心部署下,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战争即将拉开序幕。而上饶这座小城,也将成为这场战争的重要舞台。
虽然朱家军内部已经在准备战争了,但和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的商谈还是要继续,不管是为了麻痹陈友谅还是为了争取时间。
阳光斜照,将上饶与铅山交界处的原野镀上了一层金黄。双方大军如两条巨龙般蜿蜒展开,铠甲在日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肃杀的气息,仿佛连风都屏住了呼吸。
朱元璋骑着战马,缓缓向前。他的目光坚定而深邃,仿佛能穿透前方的重重迷雾。汤和与朱重九紧随其后,二人皆是身经百战的猛将,此刻却显得尤为谨慎。
“上位,此行危险,需小心行事。”朱重九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他紧紧地盯着前方,手中的长刀已然出鞘。
“咱知道。”朱元璋微微一笑,他的笑容中透露出一种从容不迫的自信,“但此次会面,乃是双方和谈的关键。咱必须亲自前往,以示诚意。”
汤和点了点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