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我!朱重九!在历史中横行! > 第228章 人才

第228章 人才

“主公所言极是,”李善长拱手道,“臣以为,当务之急在于广开才路,不拘一格。自古以来,读书人乃国家之根本,社稷之栋梁。我军可发布榜文,广招天下士子,尤其是那些因战乱流离失所、有志难伸的秀才们。他们熟读诗书,精通礼义,若能得以重用,定能为我军治理地方、教化百姓立下汗马功劳。”

朱元璋微微点头,表示赞同,随即目光转向朱升,这位以学问渊博著称的老臣。

“枫林先生,您有何高见?”

朱升捋了捋胡须,沉思片刻后道:“主公、李大人所言极是,然则,治国之本在于教育。若只靠招揽现成之才,恐非长久之计。臣建议,我军应广开学校,兴办教育,从娃娃抓起,培养未来之人才。同时,可设立乡学、县学,鼓励百姓子弟入学读书,提高全民素质。如此,则人才辈出,国运昌盛可期。”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他深知朱升之言虽缓却实,是治本之策。但眼下的燃眉之急又该如何解决?正当他心中暗自思量时,一旁的朱重九,这位勇猛善战、又颇有智谋的将领,开口了。

“主公,李大人与朱升先生所言,皆是高瞻远瞩之策。但臣以为,二者并不矛盾,可并行不悖。一方面,我们立即着手招揽现有之才,以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亦不放松对未来人才的培养,广开学校,教育百姓。如此,则眼前之困可解,长远之计亦得以实施。”

朱重九的话如同一股清风,吹散了厅内的些许沉闷。朱元璋听后,不禁拍案叫绝:“好!朱重九将军之言,深得我心。我们既要立足当下,解决眼前的人才短缺问题,又要着眼未来,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李善长,你即刻草拟榜文,广招天下士子;朱升,你负责规划学校建设,制定教育政策;朱重九,你则负责协调各方,确保这两项工作顺利进行。诸位,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创朱家军的辉煌未来!”

四人相视一笑,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坚定信念。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各司其职,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行动。榜文一出,天下士子纷纷响应,投奔朱家军者络绎不绝;学校建设亦如火如荼,百姓子弟争相入学,学风蔚然。在朱元璋的领导下,朱家军不仅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更在治理地方、教化百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日后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这段关于人才短缺的解决之道,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去探寻、去实践那些关于治理国家、培养人才的智慧与经验。

李善长自此次议事之后,便立即行动起来,将朱元璋的决策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措施。他深知,人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而在此次提拔中,尤为注重那些在基层默默耕耘、矜矜业业、一心为民的小吏。榜文迅速传遍四方,不仅吸引了众多士子的目光,也让那些长期在地方上默默奉献的小吏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不久之后,一批批优秀的小吏被选拔出来,他们的名字随着红榜的公布,在乡间传为佳话。其中,有一位名叫赵明的小吏,因其在任期间勤政爱民、公正无私,深受百姓爱戴,此次更是脱颖而出,被提拔为乡里的主簿。

消息传开,整个乡里沸腾了。赵明家的小院前,一时间门庭若市,乡里乡亲纷纷前来庆贺。他们或提着自家产的瓜果蔬菜,或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脸上洋溢着真诚的喜悦与祝福。老村长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在最前面,他的眼中闪烁着泪光,激动地说:“赵明啊,你是咱们乡里的骄傲!你这一提拔,是咱们全乡人的福气啊!”

赵明的妻子李氏,原本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也停了下来,她站在门口,望着这热闹非凡的景象,眼眶泛红,心中既有骄傲也有感慨。她知道,丈夫这些年来的辛苦与付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她轻轻拉了拉赵明的衣袖,轻声说:“看吧,你的努力没有白费,乡亲们都是真心为你高兴呢。”

赵明望着眼前这一幕,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感激。他拉着妻子的手,走到人群中央,深深鞠了一躬,声音哽咽地说:“多谢乡亲们的抬爱,赵明不过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今后,我定会更加努力,不负大家的期望,为咱们乡里谋福祉,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随着赵明的承诺,人群中爆发出更加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这一夜,赵明家的小院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不断,仿佛连夜空中的星星都为之闪耀。

提拔之后,赵明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只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小吏,而是成为了乡亲们心中的依靠和希望。他更加勤奋地工作,不仅亲自下田查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