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现,江州城的城墙虽经加固,但东南角因地势较低,积水难排,城墙基石似有松动之兆,或可成为突破口。
第二位探子,则以乞丐的身份出现,衣衫褴褛,行踪不定。他利用乞丐的身份自由穿梭于城门与街巷之间,特别留意了城门的守卫情况以及城内的粮仓和兵器库位置。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听到守军士兵私下议论,提到城中粮草虽足,但因近期频繁调动,部分粮仓已显空虚,且兵器库因连日赶工,守卫有所松懈。
第三位探子,则以游医的形象示人,背负药箱,行走于贫民区,为百姓诊治疾病。在诊治过程中,他巧妙地从病人口中套出了许多关于城内军民士气的信息。原来,尽管陈友谅严令军纪,但长时间的高度紧张与连日备战已让不少士兵心生疲态,士气有所下降。而城中百姓,则在恐惧与期待中徘徊,既害怕战祸波及,又渴望早日恢复安宁。
夜色渐浓,三名探子利用各自的身份优势,避开巡逻队的视线,悄然汇聚于一处隐蔽的民宅内。他们交换着各自收集到的情报,每一条信息都至关重要,拼凑出一幅江州城防御部署的详细图景。
“我们必须尽快将这些情报送出城去。”朱文正的探子领队沉声道。
于是,他们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利用夜色作为掩护,避开重兵把守的城门,选择了一条少有人知的秘径,悄悄摸出了江州城。
当第一缕曙光穿透云层,三名探子已带着沉甸甸的情报回到了南昌城。邓愈亲自在城门外迎接他们,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在营帐中,探子们详细汇报了他们在江州城的所见所闻,以及陈友谅表面上的防御部署。
邓愈听后,眉头紧锁,随即又舒展开来,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深知,这些情报的价值无法估量,将为接下来的反击行动提供宝贵的参考。
“朱将军,看来我们的机会来了。”邓愈转身对朱文正道,“陈友谅虽表面严阵以待,但实则内部已现疲态。我们可借此机会,制定出一套内外夹击、虚实结合的战略,一举击破其防线。”
朱文正点头赞同,二人随即召集将领,根据探子提供的情报,开始紧锣密鼓地部署反击计划。而江州城内的陈友谅,却对这一切浑然不知,正沉浸在自以为固若金汤的防御幻想之中,殊不知,一场风暴已悄然向他逼近。
随着晨曦初破,南昌城外的古道上尘土飞扬,一队铁甲洪流缓缓逼近,旗帜猎猎作响,上书一个醒目的“朱”字,宣告着朱重九大军的到来。城头上,朱文正与邓愈并肩而立,望着远方那支气势磅礴的队伍,眼中既有期待也有敬畏。
当朱重九踏入议事厅,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瞬间弥漫开来。他身着战甲,目光如炬,每一步都显得沉稳而有力。朱文正与邓愈连忙上前迎接,三人围坐案前,气氛凝重而紧张。
“兄长,你终于来了。”朱文正率先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急切与兴奋。
朱重九微微点头,目光扫过两人,沉声道:“文正、邓将军,江州那边的情况如何?”
邓愈闻言,立即站起身,将昨夜探子带回的情报一五一十地汇报给朱重九。他详细描述了探子们在江州城内的所见所闻,包括城墙的加固情况、粮草兵器的储备、士兵的士气以及可能存在的弱点。每一个细节都被他条理清晰地呈现出来,仿佛一幅活生生的江州防御图展现在众人眼前。
朱重九静静地听着,时而眉头紧锁,时而点头沉思。待邓愈说完,他并未立即表态,而是沉默片刻,目光深邃地望向朱文正和邓愈,缓缓说道:“这些信息极为重要,但我有一点不解,需亲自向那三位探子求证。”
朱文正与邓愈相视一眼,皆感意外,却也明白朱重九的谨慎与决断。于是,他们立刻下令将探子三人召至议事厅。
探子们很快被带到,他们跪在厅中,神色紧张而期待。朱重九站起身,缓缓踱步至他们面前,目光锐利地审视着每一个人。他并未急于发问,而是先让探子们自行整理思绪,确保接下来的回答能够准确无误。
终于,朱重九开口了,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你们三人,昨晚在江州城内可有发现什么异常?任何细微之处都不要放过。”
探子们依次回答,将各自的所见所闻再次复述了一遍。朱重九听得极为认真,不时插话询问细节,甚至要求他们模拟当时的场景进行演示。在他的追问下,一些原本被忽略的线索逐渐浮出水面。
经过一番谨慎的询问与比对,朱重九突然话锋一转,问道:“陈友谅此人,素以勇猛善战著称,攻击欲望极强。然而,根据你们的情报,他非但没有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