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重九点头赞许,随即转向徐达:“徐将军,你则领兵东进,沿水路而下,利用我军水师的优势,攻击天完政权沿海的据点。务必切断其海上补给线,孤立其沿海城池。”
徐达领命,表示定不负所托,誓要完成任务。
最后,朱重九看向冯国用:“冯将军,你的神机营在江州巷战中已展露锋芒,此次出击,你仍领神机营为主力,西进山区,对付天完政权在山地中的据点。你的火器部队将是此次行动的关键,务必发挥最大效用。”
冯国用拱手应命,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会议结束后,三位将领迅速集结兵马,准备出发。江州城内外,一片忙碌而紧张的氛围。朱家军的士兵们摩拳擦掌,斗志昂扬,誓要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再创辉煌。
随着三路人马的相继出征,天完政权的统治开始摇摇欲坠。常遇春率领的北路军势如破竹,连克数城;徐达则利用水师优势,成功封锁了天完政权的海岸线;而冯国用的神机营则在山地中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将天完政权的山地据点一一拔除。
在那烽火连天的元末明初,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朱家军以其严明的军纪、卓越的战术与深厚的民望,迅速崛起于乱世之中。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常遇春、徐达、冯国用三位杰出将领,犹如三颗璀璨的星辰,引领着朱家军士兵,以雷霆万钧之势,仅用短短两个月时间,便攻克了江西全境,彻底终结了天完政权在这片土地上的统治,书写了军事史上的一段传奇。
九江,古称浔阳,地处长江中游,乃兵家必争之地,天完政权在此重兵把守,意图以此作为抵御朱家军南下的坚固屏障。常遇春,这位被誉为“常十万”的猛将,以其非凡的勇武与智谋,被朱元璋委以重任,领兵攻打九江。
战前,常遇春深入敌后,精心策划,利用夜色掩护,派遣精锐斥候潜入城内,探查敌情,同时散布谣言,动摇守军军心。次日清晨,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战鼓声,常遇春亲率大军,如潮水般涌向九江城下。他身先士卒,手持长枪,一马当先,直冲敌阵,其勇猛之姿,令敌军胆寒。
城墙上,箭如雨下,但常遇春仿佛置身事外,凭借过人的武艺与铠甲的防护,他一边挥舞长枪,拨开箭矢,一边高声呼喊,激励士气。在他的带领下,朱家军士兵士气如虹,前赴后继,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经过一番苦战,终于在一处城门处撕开了缺口,常遇春一马当先,率先冲入城内,与城内守军展开了巷战。
最终,在常遇春的英勇指挥与朱家军士兵的顽强拼搏下,九江城被彻底攻破,天完守军或降或逃,九江城头换上了朱家军的旗帜。此役,常遇春以其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指挥才能,赢得了“九江飞将”的美誉。
相较于常遇春的勇猛,徐达则以其深邃的战略眼光和仁厚的治军之道著称。在攻打吉安时,徐达并未急于求成,而是先围后攻,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战术,逐步削弱敌军的斗志与实力。
他首先命人挖掘地道,试图从地下接近城墙,同时利用夜色掩护,多次组织小规模突袭,消耗敌军兵力。同时,徐达还派遣使者入城,向城中百姓宣讲朱家军的仁政与民本思想,争取民心。在徐达的精心布局下,吉安城内的守军逐渐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士气低落。
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徐达发起了总攻。他命人将事先准备好的火药包点燃,通过地道送入城内,随着一声声巨响,吉安城的城墙多处崩塌。徐达趁机率军突入城内,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徐达严令士兵不得滥杀无辜,对于投降的敌军,更是以礼相待,并承诺保护城中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一举动,极大地赢得了吉安百姓的拥护与感激,他们纷纷协助朱家军平定城内秩序,使得吉安城迅速归于平静。徐达以智取胜,更以仁政赢得了民心,为朱家军在江西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冯国用,作为朱家军中的智囊之一,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出色的谋略闻名。在攻打新余时,他并没有直接硬碰硬,而是采取了一系列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袭策略。
他首先派人秘密潜入新余周边,与当地百姓建立联系,了解敌情地形,同时散布假情报,迷惑敌军。随后,冯国用精选了一支精锐部队,伪装成商队,携带大量辎重,大张旗鼓地向新余城外的山林进发,故意露出破绽,引诱敌军出击。
果然,天完守军见“商队”行动迟缓,且防备松懈,便派遣大量兵力前往劫掠。冯国用见状,立即下令部队迅速变换阵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