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城失守的消息如野火般迅速蔓延至元廷的每一个角落时,朝堂之上,一片哗然。元廷的臣子们,这些平日里看似忠心耿耿、各司其职的官员们,此刻却如同惊弓之鸟,纷纷担心起自己的前程乃至身家性命。他们深知,山东作为中原腹地的重要屏障,其失守对于元廷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一旦此事传入鞑子皇帝耳中,必将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于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默契在这些臣子之间悄然形成。他们开始私下串联,秘密集会,商讨对策。会议的氛围紧张而压抑,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忧虑与不安。最终,一个大胆而又危险的计划被提了出来——合起伙来遮住鞑子皇帝的消息渠道,同时制造假象,迷惑皇帝,让他误以为山东无恙。
这个计划的核心在于两点:一是封锁消息,二是制造假象。为了实施这两点,元廷的臣子们开始了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操作。
首先,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对传递消息的渠道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无论是官方的驿站、信使,还是民间的商队、旅人,只要涉及到山东的消息,都被严密监视起来。一旦发现有人试图将济南失守的消息传向京城,便立即将其扣押或灭口。同时,他们还派遣心腹之人,潜入各地,搜集并销毁一切可能泄露真相的文书、信件等物品。
此外,他们还利用手中的资源,对京城内外的舆论进行了引导。他们通过控制报纸、书籍、戏曲等媒介,刻意回避或歪曲关于山东战事的报道,转而宣扬一些无关紧要或虚假的信息,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一时间,京城之中似乎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无人知晓山东正经历着怎样的巨变。
在封锁消息的同时,元廷的臣子们还开始着手制造假象。他们深知,仅凭封锁消息并不能长久地迷惑皇帝,必须辅以一些实质性的手段。于是,他们开始策划一场场“胜利”的演出。
他们首先伪造了一系列战报和捷报,声称元军在山东各地连战连捷,已经成功击退了朱家军的进攻。这些战报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详实、措辞夸张,足以让任何一位不明真相的人信以为真。随后,他们又安排了一些“忠诚”的将领和士兵,在京城内外进行所谓的“凯旋”游行。这些游行队伍穿着光鲜亮丽的盔甲、手持各式各样的兵器、高呼着胜利的口号,仿佛刚从战场上归来一般。
为了增加可信度,元廷的臣子们还特意安排了一些“证人”来作证。这些“证人”有的是被收买的百姓、有的是被胁迫的官员、甚至有的是被精心挑选的士兵。他们被要求按照事先编排好的剧本进行表演,向皇帝和朝臣们讲述元军在山东的“英勇事迹”。
在元廷臣子们的精心策划下,鞑子皇帝逐渐被这些假象所迷惑。他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关于元军在山东的“胜利”消息,而没有丝毫关于失败的迹象。他沉浸在一片虚假的繁荣之中,对山东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
每当有朝臣试图向他透露真相时,都会被其他臣子以各种理由打断或反驳。他们或是用华丽的辞藻掩盖真相、或是用复杂的逻辑混淆视听、或是用严厉的威胁迫使对方闭嘴。渐渐地,鞑子皇帝开始对这些“忠臣”们的话深信不疑,对山东的战况也失去了应有的警觉和关注。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真相开始浮出水面。一些勇敢的官员和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将真相传递给皇帝;一些在外征战的将领也通过秘密渠道向皇帝报告了山东的真实情况。最终,在铁证如山面前,元廷的臣子们再也无法继续他们的谎言和欺骗。鞑子皇帝终于得知了山东失守的真相,愤怒之下对那些欺君罔上的臣子们进行了严厉的惩处。
但这一切都为时已晚。山东的失守已经对元廷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和打击。它不仅削弱了元廷的军事实力和统治基础,更动摇了民心、加剧了内部矛盾。而这一切的根源,正是那些为了自保而欺君罔上的臣子们所犯下的罪行。
在济南城头的胜利余温尚未消散之际,朱重九已迫不及待地将目光投向了更为辽阔的北方——天津,这座连接南北、扼守京畿的战略重镇。他深知,若要彻底动摇元廷的根基,天津必须拿下。然而,此次作战,朱重九并未选择沿用以往稳扎稳打的战术,而是决定采取一次前所未有的高风险深入作战,以骑兵之速,行雷霆一击。
朱重九深知此战之艰险,但他更清楚,士气正盛的朱家军需要一场更为辉煌的胜利来巩固信心,同时也向天下宣告朱家军不可阻挡的攻势。他召集了麾下最精锐的骑兵将领,包括常遇春、李文忠等人在内的豪杰,共同商讨此次深入作战的详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