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贾府正堂之中,贾母神色凝重,喝退了周围众人,仅留下贾赦、贾政以及洛苏,又叮嘱鸳鸯守在门口,不许任何人进来打扰。
待屋内只剩他们西人后,贾母脸上满是无奈之色,目光缓缓落在洛苏身上,开口说道:
“苏哥儿啊,你瞧瞧这事儿闹得……虽说你此番举动确实是为了维护咱贾家的脸面,可终究还是有些过头了呀……依我之见,不如这样吧……”
洛苏心中暗自思忖,他倒要看看贾母究竟会如何处理此事。
毕竟这也是他给予贾家的一个考验,如果贾家真的打算将他捆绑起来送给夏太监谢罪,那么对于这样腐朽不堪的家族,他也无心再去理会,任其自生自灭便罢。
然而,若是贾家能够妥善解决这次危机,或许他还可以考虑继续帮助贾家走出困境。
至于贾家的那些姑娘们,其实问题倒也不大。
比如迎春,待到贾赦将她卖给孙绍祖的那一天,洛苏完全可以施展自己的隐身法术潜入孙府,然后趁机杀掉孙绍祖并抢走迎春即可。
探春倒也容易解决,待到她去和亲的路上,大可以乔装打扮成土匪将人抢走便是。
而对于惜春来说,则更为简单了,既然她一心想要出家,那就在家中为其修建一座寺庙,任由她如何闹腾都无妨。
心中拿定主意后,他转头向贾母询问道:
“老太太有何事需要交代?”
贾母听闻此言,刹那间仿佛衰老了数十岁一般,浑身力气尽失,有气无力地回应道:
“苏哥儿啊,还是随我这老婆子一同入宫谢罪吧,咱们贾家在皇太妃那边,多少还能留存些许颜面......”
这一番话让洛苏倍感无奈,但考虑到贾母也是出于一片好意,只好强压下心头的不快,耐心地劝解道:
“老太太,您又何必如此谨小慎微呢?区区一个上不了台面的太监而己,说不定太上皇压根儿就没听说过此人,咱们荣国府作为功勋世家之后,怎能如此胆小怕事呢?”
贾母露出一丝凄惨的笑容,缓缓解释道:
“皆怪老婆子愚钝无知,偏听偏信那些奸佞小人的谗言,编造出所谓的祥瑞之兆,结果招致新皇的不满和老皇的猜疑。”
听到祥瑞二字,洛苏仿佛闻到了大瓜的味道,忙追问道:
“老祖宗要说的事儿,与宝玉有关?”贾母点点头,缓缓道来。
原来,贾家因那太子谋反案而保持中立,京营节度使一职被撤,贾代善为了家族的稳定,自请去了边关。
那时大晋正值新老皇帝权利交接的虚弱时期,辽寇趁机扣关,贾代善身先士卒,最终战死沙场。
贾代善用身死消除了皇家的猜忌,并且在临终遗本上,祈求皇帝允许其一子入士。
皇上因恤先臣,遂额外赐了贾政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
贾家从此弃武从文,逐渐退出武勋阵营,贾代善死后,贾母成了当家人。
然而,她长期居于后宅,对于外界的事看得有限,做出的决策也失误重大。
贾母先是听信了馋言,和王夫人联手假造祥瑞,在贾宝玉出生的那天,偷偷往他嘴里塞了一块宝玉。
然后编造了贾家有子衔玉而生的谎言,并在西王八公中大肆宣传。
更蠢的事还在后头,几年后她安排元春进宫,想的是元春有一个衔玉而生的祥瑞弟弟,也是有福运之人,肯定能得到皇帝的宠爱。
这事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她走的是皇太妃的路子。
皇太妃背后自然是太上皇,古今宫里两个皇帝本就极为敏感,私底下暗流涌动……
结果在这个节骨眼上接触太上皇是怎么回事?
后面的事儿可想而知,元春进宫多年,正德帝连见都没见她一面。
元春在宫里的处境也不好,皇太妃就是个妃子,还是太上皇的妃子,在宫里没什么话语权。
如今宫里,皇后因丧子之痛,失了神志,每日抱着婴儿的襁褓在屋里晃荡。如今管事的是杨贵妃,皇帝为了让她镇得住后宫,特地封其为皇贵妃,后宫之中地位仅次于皇后。
正德帝是个工作狂,很少接触女色,杨贵妃又是个善妒之人,因此后宫中但凡有颜值出众的,她不是收服就是排挤。
元春顶着祥瑞姐姐的光环进宫,自然受到杨贵妃的排挤,被打发去伺候失了神智的皇后。
洛苏听完贾母的叙述也是目瞪口呆,这算怎么回事?贾宝玉衔玉而生的事是假的?难道自己来的是假的红楼梦?
他不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