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一是溺宠,二是溺偃。
溺宠简单来讲就是,知其为恶而纵之任之,这就是出现熊孩子的一个原因。
溺偃则指的是,知其为恶而斥之改之。
如果一个身心不修的家长教养一个被溺宠坏的孩子,那么这就是常说的一个熊孩子后面必然有一个熊家长。
熊孩子的产生和其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无一丝一毫关系,只和其父母的修养有关。
秦鸣鹤想到此,忍不住在草卷上潦草的画了个熊头,写了七个字,“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
等画好,秦鸣鹤欣赏片刻,虽说有些抽象,好歹也能看出不是个人头,也就不再理会,提笔写下破题道,“常有讽人之父者,偏爱之例证也”。
常,常言,俗语的意思,代指谚语,而“讽”字则开篇表明立场,反讽之意,指“人莫知其子之恶”是句屁话,是阿谀奉承,是谀慕权贵。
这句话实际意思是人父偏袒自己孩子,在孩子做错事后故意装作不知,不过是因为偏爱罢了,哪里会“不知其恶”。
承题便是,
“夫人之爱有偏,近莫如子也,而不知其恶,用情也而可忽诸?”
“......士绅之家,不少淫嗣,田舍之翁,亦有骄子......”
“......虽父言责,责善不行,彼盖容隐且姑息也......”
“......受福贵则骄奢,其溺自不明非昏,遗咎也,则祸至亦......”
最后写道,“......其谓好而不知恶者与?实谓谄善人父者矣”。
所以说什么狗屁“不知其子之恶”,不过是世人惧怕其父的权势和贪慕他的钱财罢了,说些谄媚之言而已,最后束股与破题呼应,批判意味也就更浓些。
好好的文章写着写着就成了明破反讽,秦鸣鹤写完忍不住摇头,难不成自己还是个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