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轮蔬菜收成都还不错,卖菜的时候都是通过联系到了宋玉林这个采购员基本上都被市纺织二厂食堂包圆了。虽然价格低了一些但是省了很多事儿和时间,还是比较划算的。双方也算是双赢。
待西红柿和豆角卖完,李凯建议种植草莓,虽然这年头草莓价格平常也就3块多钱,到了冬天可能价格贵一些能达到5元左右。但是种植户绝对是相对较少的,而且由于草莓不易保存因此没有外地种植户的冲击。而如果继续种植蔬菜的话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收益。
父母对种植草莓还是持有比较大的不同意见的。因为这个产量确实不高,而且也不如蔬菜太好侍弄。要弄个一亩地二亩地的的也形成不了啥气候。病虫害相对于蔬菜来说也多一些。对此李凯倒是颇为惭愧,细想一下,的确是这样,就家里的一亩地的大棚的确不太适宜搞草莓。
后面李凯想了想也只能种一些应季的蔬菜了,到时候少挣点也比中地强一点。后面李凯倒也没有再说啥。
再说回学校和学习情况,此时已经是1998年5月份了,李凯进入小学第二个学期末了,虽然平时放学后及周末时常帮家里大棚干活儿。但是学业李凯倒是真没落下,当然学的肯定不是小学课程。有空的时候李凯经常去乡里的垃圾回收点淘点初中高中的课本,和一些杂志啥的。由于现在李凯没了几十年后的手机,笔记本电脑,没了电子榨菜,也就只能靠学习和看一下杂志来填补空虚的大脑了。
这也算是提前十几年准备高考,话说这备考期的确是空前绝后了。但是李凯的目标并没有定的太高,能考一个好一点的大学就可以了;自己有几斤几两还是很清楚的,单单一个数学就可以把李凯挡在名校之前了,对于数学李凯确实没有天赋,想当年复读一年也是只考了90多分,刚刚及格而已。
而且上了大学之后学的高数不挂科只能说是老师给面子。其实李凯在高中的时候是想选文科的,但是迫于就业压力也只好学了理科。高考完报志愿的时候,第一志愿选了学医,因为学医好像不用学数学。但是李凯的母亲是很反对的,说自己家没有背景,学医时间又长,要学5年的时间,而且学出来后就业没有关系工作也不好找。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李凯的爷爷是学医的,而且由于爷爷一碗水端不平,比较偏袒大伯家,因此李凯的母亲与爷爷关系不咋好,李凯的爷爷因为往年的一些事情,又不愿意将他学医的本事儿传给下一辈儿,在李凯的母亲看来就是爷爷敝帚自珍;因此对李凯学医看作是拾爷爷的老本行,对此十分不悦;李凯爷爷脾气是有点倔的,还比较认死理,他想干啥事儿就干了,一般不会考虑太多。
日子渐渐进入盛夏,李凯家大棚里种了耐热的蔬菜黄瓜。这蔬菜生长周期有点长,暂时先照料着,等收了麦子,过了农忙,这黄瓜应该也就该收货了。可以避开农忙的时期,因此这个时候种植还是挺合适的。
李凯的兄长李伟等这个学期结束了就该到邻村学习了,因为自己村子比较小,村民人数也是少,因此小学只有1-3年级,要继续学习得到邻村,邻村的小学是1-6年级都有的。李凯的兄长李伟学习也是平常,前世只是上完高中,没有考上大专,因此就没有继续学习了。
高中毕业后李凯的哥哥就早早打工去了,为人也是老实本分,兄友弟恭。李凯前世上大学的学费、生活费就是李伟打工挣得。当然李凯也没有瞎花钱,一年一万,四年花了四万,在大学他不敢说他自己的生活费是倒数第一,但也肯定是末尾数。
李凯依稀记得自己每月的生活费只用300-400元。很少出去聚餐、逛街,当然也是性格使然,不想出去瞎溜达。大学期间唯一的一次出去还是寒假去南方打螺丝,工厂临近魔都也没有去逛逛,打螺丝打了一个月,末了,直接回家了;真是一个“非是无心游四方,奈何穷困缠我身”。
很快到了端午节,端午节前夕,李凯的母亲去东沟的芦苇荡里采了一些苇叶,这年头村里都是自己采的苇叶,采完回到家拿开水煮一遍,提高苇叶的韧性,也把苇叶的青涩去除,留下清香。家里种的黏米或黄米往水里泡一两天,米淘干净,就可以包粽子了。李凯是不包粽子的,只是看着,母亲手已经起了老茧,手指手背上密布着皴起的细密沟壑,但是包粽子时确灵巧的很,几张苇叶并排一起,往水里一顺,几张苇叶便在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下聚成一个整体,轻轻一挽,几张粽叶便成了一个锥形,母亲往里丢入泡透的黏米,红枣、落花生。然后再拿几张粽叶封盖,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