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陈伟忠走进林正杰的办公室。
林正杰抬起头,说道:“官地拍卖会情况怎么样?”
陈伟忠立即笑着说道:“我们很轻松的获得3幅地皮,甚至有一幅地皮出了我们和港灯承价外,其它财团都不出来竞价!”
他如果没有在老板身边做‘近臣’,也怕是不敢承价。
但泰富集团这一年的时间,已经吸纳600万平方尺的可建楼面,这让他信心大;今年哪怕是官地拍卖会再冷,他都敢进货。
林正杰好像记得,前世在1984年,港府足足拿出50幅地拍卖。上半年拿出30幅,收回6幅;下半年拿出20幅,收回7幅。
这充分说明官地拍卖会的冷遇!
所以,泰富集团如今拿地依旧是轻轻松松。
“我原本准备说总计拿出9亿港币购入土地储备,争取拥有700万平方尺的可建楼面。既然如此,待目标完成后,我们可以考虑继续增加土地储备,争取今年我们拥有800万平方尺的土地储备。”
“好的.不过老板真是厉害,如果没有港灯的地产部门配合我们,搞不好有的土地也会因为承价低,而流拍。”
在事前,林正杰就安排港灯的地产部门也参加拍卖,关键时刻和母公司泰富集团配合一下。
说白了,就是不让土地流拍。
其实七八百万平方尺的土地储备楼面,一点不算多,后面香港数一数二的地产发展商,一年就要卖出300万平方尺的楼面不止。
前世巅峰时期的新鸿基,更是拥有5000万平方尺的可建楼面储备,恒基也有3000万平方尺的可建楼面。
当然在这一时期,泰富集团应该是仅次于新鸿基、长实,甚至超过了恒基的土地储备。因为后面还有很多增加土地储备的计划,就看大家有没有眼光和实力了。
泰富集团旗下的港灯,土地储备也是非常多,除了国际城市集团的45%股权外,还拥有鸭脷洲的大片土地。合计下来,不输给泰富集团目前的土地储备。
“对了,金钟二段站上盖的投标情况如何?”林正杰询问道。
陈伟忠也算是业务很强的副总经理,他不仅是全能大管家,更是一个让员工们佩服的副总经理,因为陈伟忠几乎不超员工发脾气,总是将笑容挂在脸上,而且自身是个工作狂。
相比较而言,林正杰这个老板便属于强势的老板,所以两人配合上很默契。当然陈伟忠应该感谢林正杰给他的平台,否则他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老板,据说投标的财团不多,恒隆和新世界发展已经明确不参与投标,大概是和港府有些闹得不愉快。”
损失4亿挞定,对恒隆来说相当于1981年大部分的盈利。当时恒隆只是希望港府将补地费降低14亿,港府都不近人情,所以恒隆是非常不舒服的。
而此时的金钟二段站上盖,怕是价格会很低,当然大家都不知道出价。
有一点可以肯定,租金跌幅或许只有30%,但是商业地皮的跌幅应该要达到6成,因为商业地皮的项目,回报期太长,如今香港形势又不明朗,谁敢去赌。
林正杰笑道:“怕也不全是闹得不愉快的原因,是因为商业地产项目投资周期太长。对于这幅地皮的补地价,我已经决定是这个数字!”
陈伟忠连忙伸长脖子,看着林正杰在桌子上用水写出一个‘4.3亿’,他顿时吓了一跳。
“老板,稳不稳?”
“我觉得很稳!但不管怎么说,投暗标这种事,本来就是靠运气。如果说是拍卖,我们自然更有信心。至于投暗标,就全凭运气,毕竟价格太高,我们要被人嘲笑;价格太低,又确实难中标。”
4.3亿的补地费,只有巅峰时18亿的三成不到,但是林正杰觉得希望一样很大。
首先长实、新鸿基、恒基这些都可能不会投,毕竟这个项目是投资10亿左右的大项目,与他们的‘货如轮转’风格相饽。
其次信和在‘远东金融中心’上吃了个大亏,黄氏家族再有钱,相信5亿港币不是一个小数字,此次他们也会很保守。
“好的”
此时的信和,也积极联络南洋财团和光大联合投资‘金钟二段站上盖’。当然,信和地产是主要投资方,其它财团不过是小股东。
在办公室里,黄廷芳也对儿子黄志祥说道:“你觉得,我们投资金钟二段站上盖,多少标价合适?”
黄志祥犹豫了一下,说道:“这个项目有兴趣的财团寥寥无几,所以应该不需要高价就可以拿到。”
黄廷芳点点头,说道:“不错!更何况我们已经在林正杰手里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