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并于一处,还是有一种背景足以贴合圆说的——即那两兄弟所透露的姓氏,陆氏的后代。
战国初期,陆氏源流仅有两支,一支出自高阳世系,即火正吴回之子陆终及其后。而另一支虽是参与共讨周幽王的戎人,却也脱不开与上一支的联系,盖因其于讨伐过程中,族群迁徙至诸夏,安居之地正是陆终部族始居之地,又因陆终长子昆吾,遂更名为陆终昆吾,再经简省与变音,则逐渐变成了陆昆,以及陆浑,即后世之陆浑戎是也。而陆浑戎在晋国惠文时期,已被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击败,被迫向东迁徙,但趁着乱世,陆浑戎还是在洛水附近重新建立了陆浑国。
一旦顺着这条思路推演,之前的缺漏都变得异常吻合,甚至在细节处,更是让人毛骨悚然的完满。譬如所说亲戚在秦地,陆浑戎发家之初便在秦地西南;譬如最重魏氏,其次知氏,贬低赵氏,陆浑戎亡国之际,正卿韩起忙于壮大私门,对外战事多是交由上军将魏舒,而下军将荀跞与下军佐赵鞅皆彼时尚幼,属于一正一副混军功的角色。
如若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以举措反推立场与动机无外乎三种。其一,晋戎这两百年间经接壤吞并,从而在语言长相特征等方面尽数融合,陆浑戎早就被吸纳到晋军当中,出任探子或是斥候样的角色来调查这边,只是这样的想法未免无稽,毕竟晋军不久才在附近抓丁强征过一波。
其二的可能都大过第一,晋国内里六卿去其二,残余犹在,外部南有吴人出头与之争当霸主,北有宣国叩代兵锋直指疆境,陆浑戎趁晋国内外交困之际联合旧部,谋求复辟,也在常理之中,只是放着富庶阜盛的城池不要,来这边鄙考察地盘,打算当山大王的鬼点子终究是说不大通。
因此,他主观上还是更为相信第三种判断。时光荏苒,迁居于伊川的陆浑国实力早已不复当年,单凭一己之力也无法在板荡的局势下搅动风云,因此看宣人强势的崛起下,见机而动的陆浑戎内部就分成了两种选择,一种是与之结盟,谋求复辟陆浑国。而另一种则是冀图改换门庭,成为从龙之臣,故而思量破代之后,从何种路线绕过不逊金城汤池的晋阳,直下新绛这晋国都城。
一想左近成为战场的灰暗前景,便教人不振。可大势所趋下,想破天又能如何呢,不欲被吞没得粉身碎骨,恐怕也只有加紧退避一途了吧,
似是苦心孤诣费尽神思,不见昭昭天日的张伟一阵发沉。纵不久后便是洪水滔天,眼下还是保身休憩为先,于是他合上沉重的眼,再度回到华胥黑甜。
1:具体事例见《左传·昭公十四年》。大义为南蒯任季孙氏费邑宰,不爱大夫季孙氏,而爱国主公室,欲带领费邑及境内民众归顺公室,却被封邑民众拒绝,只能逃鲁至齐,投奔齐景公,齐景公将其举止斥为叛夫。
2出自电影《永无止境》。具有显著提高大脑工作效率,使得思维灵便的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