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爷去了一趟小东庄。
几天来。
至少数百名灾民涌入了汤山一带。
到处都是乞讨的人。
“给口吃的吧。”
“只要给口吃的,让干什么都成。”
“行行好,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皮包骨的惨状,让各地原来的佃户们心惊胆战,没想到外头变成了这幅光景。
劣币驱逐良币。
许多佃户本来打算抱团去找新主家谈判,结果被许多灾民冲击进来,正如那些庄头说的,你们不干,有的是人干。
没人再敢提不干。
老王头做的最好,最先谈妥了上马村的事情,连忙向杨报国邀功,证明自己的才能。
“灾民手里没有农具,也没有谷种,还有耕牛,所以威胁是威胁,想要春耕不受影响,还是要让原来的佃户们同意。”
老王头说道。
“原来那些地主家的耕牛不够?”
“不太够。”
“如果灾民多了,打造农具来不及,而且两万亩田地需要的谷种不是小数量。”
担心小贵人不懂种地,老王头解释的很详细。
什么每年里,农户会从收获的粮食里,留下明年的谷种;打造全新的农具,和找工匠对农具修修补补是两回事等等。
“如果种粮,农具,耕牛都由庄子提供,不是钱的问题,而是短时间内,没地方能买全。”
“特别是耕牛,平常没人会卖,都是自家配种,市面上少有的卖,多数为病牛死牛。”
“其实刺头问题倒不难解决。”
老王头感慨。
果然是术有专攻,这老头为李家管理庄子多年,治理佃户的经验丰富。
虽然自己不怕人闹事,但佃户们闹事会耽误时间,而自己缺的就是时间。
也不对。
其实什么都缺。
杨报国无奈。
“所以庄子想要保证所有的田亩顺利春耕,其实也离不开原来的佃户们?”
“是的。”
“倒不是离不开,只是时间紧,如果少爷不在乎今年有些田亩空着,那也没必要在乎佃户们手里的东西。”
“还是谈谈吧。”
杨报国不希望有一亩田空着。
大明虽大,没遭灾的地方却不多,每一处能耕种的田地,都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容不得浪费。
“告诉原来的佃户们,如果愿意拿出自家种粮,耕牛的,庄子用市场价购买。”
“并承诺他们,日后庄子办社学,他们家的孩子,可以优先上学,不要学钱。”
杨报国画了个饼。
虽然是市价,可谁愿意卖自家的种粮和耕牛呢。
但是开价高了,不是杨报国掏不出,而是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包括向福王买粮。
福王就算同意向自己提供粮食,可是绝对不会同意白送。
自己要的又不少小数目。
只能如此。
老王头汇报完后,得到了少爷的夸奖,又赶回去上马村,继续与佃户们谈判。
很快,其余的庄头也先后来了。
大多都是老王头说的一些事,没有新的问题。
十几位庄头里,有三位庄头办事不利,杨报国直接驱逐了出去,让办事能力强的庄头管起来。
分别是老王头,老陈头,还有个读过书的,但是没有功名的童生叫做丁源。
三个人都没有抱怨自己的事情变多了,没有人觉得自己干得好,竟然要干的活更多,反而先后感激少爷重用他们。
杨报国对庄子里的进度比较满意。
这就是竞争带来的好处。
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把干的好的人选拔出来。
可以把活干好的人,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权利,就能把更多的事情做好。
虽然只是普通的庄头,可谁说这些人里头就不能成为日后的宰相之类的呢。
永乐盛世。
不也是很许多原本普通人,跟着朱棣发家,然后成为六部高官,在他们的治理下,迎来了永乐盛世么。
比如朱棣还在北平当燕王时,北平的金忠,李友直等人,这些原来普通军户、小吏,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兵部尚书工部尚书。
童生丁源不只会管理庄子,文章算数都是拿手的本事。
最开始的时候,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