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地区主要遭灾的地区在真定府、保定府、河间府、真定府,在京畿地区的中南部,一半多的范围。
“离京师最近的真定府,有五州十一县,州县里光乡镇就有数百个,加上其余三府,这得多少人才能办成。”
霍维华被魏忠贤喊来魏府帮忙,让他出主意。
霍维华盘算了片刻,只觉得不靠谱,慎重的说道:“主要是地方县衙和大户不会配合,光靠御马监的人办不成。”
魏忠贤听到老乡的解释,老脸变得难看。
光想着揽权,却低估了事情的难度。
“好不容易打开了口子,要是把差事办砸了,大臣不知道该如何嘲笑杂家,只怕万岁爷那里也会失望。”
魏忠贤逐渐懊恼,早知道就不该大包大揽。
说起来,这件事的由头还是自己的外孙,想到此处,魏忠贤问,“报国去哪了?”
周进连忙答道:“少爷去了兵仗局。”
“他去兵仗局干什么?”
“少爷想要找些能干的工匠为他干活。”
“这小子,成日里就知道胡闹,一天到晚的不干正事,不知道他在瞎忙些什么。”
魏忠贤埋怨。
自己的外孙,那是极其聪明的人,可自从弄了两万亩田,眼睛就只看到了他的庄子。
魏忠贤向老乡诉苦,“杂家这外孙,真真的乡里娃,一门心思的扑腾土地。”
“我见过杨千户,杨千户虽然年少,思维却敏捷,不是一般人,魏公公有福气。”
霍维华恭维道。
“他呀。”
魏忠贤故意摇了摇头,脸上藏不住的得意。
……
杨报国在御前作。
这些日子,为了找到手艺高超的工匠,从兵仗局一直找到御前作。
兵仗局早就废了。
不是说生产停工,而是生产工序废了,杨报国只去看了眼,就知道这里头制造不出好东西。
有本事的工匠都跑了。
比如好的船匠,早就脱离了官府的管控,在地方上要么投靠大势力,要么私下凭自己的手艺制船私卖。
东南沿海走私海船都是他们制造的。
反而是官府和內监手里服役的工匠,本来应该是最好的,结果大多是滥竽充数,混一天是一天。
“千户,您说的三脚耧车是这样的吧?”
御前作的一名老工匠,带着徒弟们打造出了一副农具,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做出令对方满意的工具。
“实际上什么样子,我也没有见过,只是从一本宋朝的股本里看到过。”
杨报国试着操作了一番,感觉还算不错。
三脚耧车是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的先进农具。
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
有一腿耧至七腿耧多种,以两腿耧播种较均匀,可播大麦、小麦、大豆等。
元朝以后,耧车在明清没有复兴。
首先是文化断层。
元朝初期大肆圈地,改田为牧,耧车适用于北方,而北方最受其苦,大量的田亩变成牧地,让耧车逐渐退出主流耕种工具。
而南方因为宋朝引进占城稻,提高了农业产量,但耧车无法适用。其次。
明朝初期经济穷困,分田各户,推行自给自足,虽然很快恢复了北方人口,但这种经济形态下,百姓手里的土地规模相对较小,且多为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简而言之,土地分散,在这样的生产环境下,百姓更倾向于使用简单、易操作的传统农具,而不是需要一定技术和资金投入的耧车等先进农具。
反而是以前汉朝时期,那时候高门大户占据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倒是为耧车这样高效率农具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现在自己的庄子施行集中生产,那么先进农业工具,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让更多的劳动力可以去开垦荒地。
“你和你的徒弟去我的庄子里,一日三餐管饭,庄子里很快会办社学,你们的孩子可以去读书。”
杨报国不确定这三脚耧车能不能成功。
但是有这几位手艺不错的工匠在手,不停的改进,何愁不能制造出以前的耧车。
老工匠也不敢拒绝,只能勉强答应。
以后要在别人家的地盘混饭吃,老工匠讨好的主动献策,“其实这类耧车,老汉以前也听过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