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呢?
战兵还得负责攻城呢。
而且扎结珠错和白狼羌部首领的麾下哪有那么多战兵?
再者说了,战兵和战兵之间也分个亲疏远近。
那些别部首领麾下的战兵他能信得着吗?
如果是让这些人镇守粮秣大营,只怕他们看汉军一来,还不集体投降把自己给卖了?
这就是先天不足导致的战略误判。
或者说,他扎结珠错就算不误判也得发生这样的失误。
没办法,谁叫你政治架构本就不合理、你的军事体系不如人、你的后勤保障不如人呢?
这仗啊,越打是越能理解一件事情,那就是战争打的就是个后勤、战争打的就是个国家制度、战争打的就是个综合国力。
所谓奇策百出,真实战场上哪有那么多奇策?
一切奇策都是建立在自身综合实力的前提下的,所有计策都紧紧围绕着自己国家的后勤体系、军事制度以及生产能力来指定的。
生产能力有科技程度、产业规、模道路体系等诸多综合性因素,单单这一个条件就包含了一个国家几十年的发展成果。
这扎结珠错也算是个人杰了,能把防御体系构筑的这样层层相扣,不得不说他算是位人物。
但那又能怎么样?
他苏毗部与白狼羌部在政治制度上就远落后于大汉,在军事体系上更是对大汉望尘莫及。
那些奴隶兵,你说一千道一万,你把刀架在他们脖子上,他们不想打还是不想打。
这粮秣大营被攻破,不是输在了战略和战术上,是输在了综合国力上。
汉军这次派了多少人?
说句不好听的,苻称的五百步兵,还有关羽的两百骑兵。
七百人而已。
剩下的都是高原归顺的各部番兵。
各部番兵加在一起能有多少?
三千到头了。
三千打一万,而这三千里的七百人靠着背后强大的综合国力以及政治背书就能一往无前,就能在一夜之间打破你几个月来的防御工事。
所以说啊,国为将之胆,为兵之魂也。
其实此战打败苏毗部与白狼羌部本就是意料之中,这算不上什么难事。但巩固西海郡的青海道互市路线,最重要的不是平定高原的这些部族,是把南边的南安郡和北边的天水郡给收复了。
所谓互市,是一场将蛋糕做大的利益增加行为。而只要生产力不发展到一定程度,利益分配是永远不可能均衡的。不均衡就代表有人拿的多,有人拿的少。拿的少的一定会心生怨恨,对分配者生了嫌隙。若无人挑拨,那他们叛的可能晚。若有人挑拨,那他们叛的就会早。
不过或早或晚,该叛乱总会叛乱的。
南安郡和天水郡一日不归朝廷,那凉州诸侯就一日不会消停。他们会持续对高原各部进行游说挑拨,让高原各部对西海郡的互市地进行不断的袭扰。
若如此,则关中复兴又变得遥遥无期。
毕竟在刘和的规划中,要想迅速实现关中的重建,这个钱与粮是要大量的从青海道的贸易收入中来调拨的。
此战的难点便是在击败苏毗部与白狼羌部后,高原会呈现出一个短暂的归心和平状态。关羽能否在这个空窗期内集中优势兵力去把南安郡和天水郡打下来,这才是西部战场的要害所在。
“传令下去,收拢这些投降的羌人,燃起狼烟作为信号让苻将军领允谷县内的守军出城和敌军交战。我等欲城下夹击,或可一战而破之!”
关羽此时大概收拢了三千人左右,他将扎结珠错囤积的所有粮食都拿了出来分给各部,在各部饱食一顿后便率军来到了扎结珠错大营的身后。
此时天已正亮,苻称在看到远处的狼烟信号后,便立即令人打开城门率城内的一千多守军于城外列阵,准备与扎结珠错一决死战。
“汉军怎么出来了?”
扎结珠错感觉到了有些不对劲,但此时却为时已晚,关羽和苻称同时发动了突袭,他被两面夹击之下根本是难以抵抗。
此时扎结珠错与白狼羌部首领身边还有大概一千多人的心腹战兵,剩下的都是各别部贵族麾下的战兵和奴隶兵。
这些人本就是墙头草,一见汉军占了优势,那立刻就往空隙处逃窜准备跑回领地。亦或者与汉军离得近的部众,就直接投降了汉军。
投降者直接改旗易帜,对扎结珠错与白狼羌部首领的本部兵马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