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秀与李冶交流完毕,又将其引荐给宋九嘉后,他提议三人一起用餐,以尽地主之谊。
待李冶与宋九嘉见礼之后,二人逐渐聊了起来。
因二人都学识渊博,越聊越投机,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平时不苟言笑的宋九嘉说起话来竟滔滔不绝。
李天秀见二人交流越来越深入,他找了个机会插话:
“恩师与李大哥先聊一阵,吾亲自去告知内子家中有客,不能陪她,免得她久等,顺便安排晚餐。”
宋九嘉见李天秀把宋韵儿如此放在心上,满意地说道:
“天秀且去罢,吾之掌上明珠从小都很体贴,汝可以多哄她一阵,仁卿这里有为师在,自不会怠慢。”
李冶见状十分羡慕,也说了句玩笑话:
“多谢飞卿先生和天秀款待,天秀真是好福气,师徒既成丈婿,师兄妹(李冶推测)既成夫妻,兄羡慕不来。”
李天秀也俏皮道:“不知李兄可已成家?”
李冶回答:“吾已成家。”
李天秀回答:
“那嫂子也很有福气,有一个进士出身的夫君,天秀目前领的是武职,科举却是白身,若说羡慕,吾家韵儿倒还要羡慕嫂子好福气呢。所以李大哥应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自强之人才能给予身边人幸福,现阶段吾不如李大哥远矣。”
说完,李天秀便出门离开了,他的一番话让李冶陷入思考。
宋九嘉细细品味一番,也有所得,便提醒李冶道:“吾这徒儿才思极敏,又善诡辩,仁卿可有所得乎?”
李冶回过味来,表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学到了。”
……
幸得夜夜不缀辛勤耕耘,李天秀轻易便安抚好宋韵儿躁动的心。
他亲自安排小竹亲上菜,服侍宋韵儿用餐,自己又在旁陪了宋韵儿一阵,方才体贴离开内院。
李府花园凉厅内,宋九嘉、李天秀、李冶坐在桌边,彩珠、小福不断上菜,桌上摆了两荤两素一汤,搭配两盘冷拼。
李天秀在后世也是光盘行动的践行者,所以绝不铺张浪费,但对于提升饭菜口感十分上心。
他最近有空就指导施春娘厨艺,家中饭菜口味明显提升,连剩菜剩饭都变得极少,宋九嘉为官时深知民间疾苦,对此十分欣赏。
宋九嘉虽不在乎虚礼,但因为初次见面不了解李冶用餐习惯,便亲自作表率,除了用餐前稍微介绍了下菜品,便不再多言,只是带头安静地吃着。
李冶、李天秀二人从善如流,李天秀主动陪李冶小酌两杯,还特地言明宋九嘉最近已开始戒酒,只能以茶代酒。
李冶对各色菜品赞不绝口,见李天秀吃起饭来风卷残云一般,不像自己以前见过的文人那般生怕发出响动,李冶也受到一定影响,逐渐敞开肚皮,比以往赴宴多吃了一些。
饭后,趁着李冶前去小解时,李天秀找到机会,跟宋九嘉单独说了几句。
“恩师,您觉得李冶此人如何?”
宋九嘉点头称赞:“仁卿是个正经的读书人,单从治学来说,他比你严谨。”
李天秀倒也没在意恩师将李冶和自己比,我一个来自现代的灵魂虽然比传统文学肯定比不过,可我不需要比啊,扬长避短才是正理,不然如何建立自信。
李天秀行了个大礼:“恩……泰山在上,女婿有个请求,还请泰山助我!”
李天秀也不在意对宋九嘉的称呼始终不固定,反正没事叫恩师,有事叫泰山岳父,准没错。
宋九嘉一惊:“贤婿这又何故?有事直说便是!”
李天秀回答:“婿有难处啊,大大的难处!婿此番出去闯荡,看似胸有成竹、运筹帷幄之中,但心中的苦无处诉啊!婿缺乏文人班底。”
见宋九嘉陷入思考,李天秀担心李冶会很快去而复返,又忙着说:“古人云,得贤则昌,失贤则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还请泰山助女婿将李冶收入麾下。”
李天秀还未说完,宋九嘉便答复道:“颖宝勿急,是为师当官当糊涂了,局限于以往之格局。当初探讨时局,吾就该想到,秀要走的道路,比老夫艰难得多!汝有何计,可简单说……”
宋九嘉这时见李冶已经回来,便立马打住话题,招呼李冶来坐。
李天秀也不担心没来的及跟宋九嘉细说计划,他只需要宋九嘉小小配合一下就好,他对自己的套路很有信心。
李天秀神色如常说着:“李大哥还没有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