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郡王府这处小型演武场,老大郭解、老二郭仲先后演练完刀法、锏法。
院中的枯枝落叶都被扫到了一旁,地面石板都变得干净了许多。
这时老三郭叔拿着一根类似双截棍的兵器上场了。
他的衣衫虽然粗布,却干净整洁。
一双破旧的草鞋,似乎也掩盖不了他的气质。
他的眉眼,透露着坚毅与远见,即使置身逆境,也依旧保持着气宇轩昂的风范。
李天秀的注意到郭叔手上的兵器,通过询问得知这叫小盘龙棍。
这时他打开了一些尘封的记忆,记得他穿越前,看过关于盘龙棍的演示和介绍。
这一兵器是宋太祖赵匡胤首创,并用于实战。
赵匡胤在青霞山玄空寺学武时,行衍和尚赠送给一根齐眉棍,棍身是用上等花梨木制成,质地坚硬,棍体沉重。
南征北战数年,赵匡胤曾用它战胜过许多骁勇悍将,但在一次与邻国御前大将军刘定国作战时,棍身折断。
然后赵匡胤在午后巡视时,遇见一壮汉与三名士卒争斗,因守城需要檑木,士卒硬要把壮汉家几根准备修建房屋的檩子拿走。
赵匡胤看见汉子手中拿着农用连枷,向一个手持长枪的士卒头上抡去。
士卒来不及躲闪,急忙用双手托起枪杆向上一迎,架住了连枷的主体棍。
但用铁环连接的木板却由于惯性,继续打了下去。
只听“啪”的一声,正打在士兵的后脑勺上。
这个士卒晃了几步,便昏倒在地。
壮汉再次抡起手中的连枷,正欲打向另外两个士卒,但被赵匡胤制止住了。
之后赵匡胤便根据连枷独特的战斗方式,让铁匠将断成一长一短两截的木棍,用几个铁环和两个铁箍连在一起,棍梢甩动起来呼呼生风。
此棍似断非断,似折非折,有头有尾,首尾一体,因此得名盘龙棍。
后来细分为大盘龙棍,小盘龙棍,还演化出双截棍,三节棍。
李天秀想到,这大盘龙棍不管是巷战,还是守城,都有大用处。
主棍打在大盾上,短棍还能依靠惯性打到盾兵头颅。
拳打一线,棍扫一片,此棍野战还能扫击敌军马脚,破甲兵或硬兵器类。
常见的刀剑等兵器面对盘龙棍也比较吃亏,总之这算是一款多功能兵器,集攻防一体,在野战,巷战都有用武之地。
李天秀一边看着郭叔演练小盘龙棍法,一边在现在思考应该建立多少数量的棍军。
相信苏椿、宋九嘉两位师父也会心动。
果然创意源于生活,灵感要靠积累。
若赵大不是武将出生,贴近生活,如何能发明这样刁钻的武器。
若自己不多接触底层,又如何能想起还有这号兵器。
李天秀等到郭叔演练完毕,便抓紧时间拉拢几人:
“郭解,郭仲,郭叔,你们都是一等一的好身手,可愿到吾帐下做事,我必保你们兄弟三人荣华富贵。”
拉拢的结果很顺利,三人都是直接接受李天秀伸出的橄榄枝,之后直接在郡王府用了晚宴。
李天秀在三人用饭之前,交待了三人暂时在郡王府住下,等之后有合适的位置再进行安置。
当然只能按惯例从中下层做起,最快也只能是都头,不可能一步就成为营级指挥官。
李天秀心想老大郭解惯用的槕刀适合马战,未来可以尽快培养成营指使挥,看样子需要量身打造一个陷阵营,作为破袭之用。
至于老二郭仲使双锏,挺适合在自己身边当个门神,也可以进斥候都当个头领。
老三郭叔则用来培养自己新设的棍军,以后作为奇兵,也就是特种部队使用。
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三人需要考察一段时间,确保没有异心才能放心使用。
所以三人在府邸内住下的同时,李天秀交待了属下两件事。
一是私下交待亲兵正副都头刘世用,周小乙做好考察监督,张老伯与彩珠则让其他下人暗中监视。
二是不会轻易让几人靠近主院方向。
李天秀等到饭后议事时,便立即将今天新想到的主意说了出来:
“两位师父,今天我想到两件事,一是因为之前怕钱粮不济,不敢招兵扩营,将昌武军由三营补齐五个营,但现在没有这个顾虑了。二是我已经想到新兵种用什么兵器了,那就是大盘龙棍,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