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四个门,有一条道路环绕在四周,官道是南北向,支路是东西向,军营正门在东边,平时只开一东门。
李天秀走进陈旧的东门,院内依然是他第一次来时的模样,仿佛等待着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归来。
由于是开封府提供的地方军临时驻地,之前第一次来时营房普遍年久失修,床上不少稻草凉席等被漏下的雨水弄得发霉,连床板都是如此。
好在苏椿之前在许州有所准备,稻草凉席都带了足够多能用的。
之前先使用营帐临时安排一部分士兵驻扎在军营空地,暂时解决了住宿问题。
同时苏椿还安排了任务,让士兵给营房补漏,把稻草凉席都换了一遍,还把发霉的凉席洗了晾在一边,床板也洗过一遍。
将来离开时会将这些凉席摆好,算是给下一支入驻的军队留下更好的居住环境。
李天秀这次过来,营房的面貌已经不再那么破败与混乱,有了人气,营兵们或是陆续去食堂用饭,或是用完饭回去营房为点卯做准备。
虽算不上秩序井然,但整体上看到的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没有人闲得无事可干。
李天秀的军队是有休沐日的,就是每旬的最后一天,比如明天七月初十便是休沐日。
所以军将们就更辛苦,每次逢十的日子,营兵在休沐,他们却要在李天秀的安排下,花接近一上午时间识字,学兵法。
若那一天真有要事,只能请假,正职与副手之间相互顶替。
李天秀也曾问过手下军将,大家都没有意见,毕竟现在营兵的军饷都在记账,待遇还未兑现。
这些大头兵以前大部分都是穷苦出身,受尽磨难,经常挨饿。
现在能够每天有吃的,吃不到太饱,但也不会饿肚子,而且若是努力当上精锐,还能够吃饱,对于军饷需求还不太迫切。
而军营中上层将校,甚至底层小军官,大中小队长,全都是实发军饷。
虽然军级制度还未理顺,但好赖临时制定了一个勉强合用的临时标准,到手的军饷略低于平均水平,但能让所有军官安心做好事情。
李天秀还看到士兵,们用完早餐之后,工匠和医生,家眷们才逐步聚集到食堂,开始用饭。
这是自己与苏椿定下的规矩,士兵才是大家的保护者,其他工匠家眷等作为辅助,只要有得吃,饿不着就算不错了。
家眷也希望士兵们吃饱有力气,都坚决维护这一规矩,大家还是拎得清的。
李天秀没有急着去看施春娘守护的财富,也没有去看黄安全的物资库,他打算开完会议,选拔好骑兵之后去看一下就好。
他相信金国的主力还在,朝廷在民间的威慑力还很强。
而营中自有制度,目前没人敢去掀翻,把主意打到这方面,否则将是众矢之的,下场会很惨。
李天秀知道这是帝国最后的余晖,等自己带队离开后,剩下的只是地狱般的黑暗场景。
明年蒙古人借道南宋,千里绕后,后年二月在三峰山消灭金国主力后,加上南宋卖力协助蒙古,想要灭金复仇,金国所有秩序一切都会以极快的速度崩塌。
可惜其他普通人不可能猜到事态的变化如此之快,哪怕辞官回郾城的麻九畴,这样的官员也不能窥得未来走向,最终被士兵抓住,病死在路上。
历史上的李汾死于武仙手中,王郁死于兵乱,作为文人士子,这些都算是很有见识的了,可惜结局比普通人也强不到哪去。
李天秀认为这中间有这一时期南宋朝廷一部分责任,他们还在抱着原来北人归北,南人归南的策略,不肯做出改变。
他们难道真的忘了金国的一部分领土,还有领土上的人民,本是北宋遗失的吗?
不,他们清楚的很,只不过这帮虫豸选择的是,对维护自己地位更有利的方式。
联蒙灭金一旦胜利,可以帮士大夫,北伐将领积累丰厚的晋升之资。
他们想的是升官发财,封妻荫子,那帮北宋遗民的死活关他们什么事?
所以南宋这帮北伐派,在那些总是拖后腿的主和派面前一直显得很无辜,但他们真的无辜吗?
北伐屡次失败的原因都早有定数,岳飞死后,后面的这些旧式军队,主战官员没有真正把百姓放在心中。是否有北伐派站出来分析灭金对普通百姓的影响?是否有人提出如何善后?
也许有吧,但哪怕有人想到了,也提出来了,但不是主流思想。
李天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