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西域前,天山南路诸国也已被匈奴所征服,并设“僮仆都尉”,常驻焉耆,往来诸国征收粮食、羊马。
南路诸国实际已成匈奴侵略势力的一个重要补给线;三十多万各族人民遭受着匈奴贵族的压迫和剥削。
葱岭以西,当时有大宛、乌孙、大月氏、康居、大夏诸国。
由于距匈奴较远,尚未直接沦为匈奴的属国。
但在张骞出使之前,东方的汉朝和西方的罗马对它们都还没有什么影响。
故匈奴成了唯一有影响的强大力量,它们或多或少也间接地受制于匈奴。
从整个形势来看,联合大月氏,沟通西域,在葱岭东西打破匈奴的控制局面,建立起汉朝的威信和影响,确实是孤立和削弱匈奴,配合军事行动,最后彻底战胜匈奴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步骤。
汉武帝即位不久,从来降的匈奴人口中得知,在敦煌、祁连一带曾住着一个游牧民族大月氏,中国古书上称“禺氏”。
秦汉之际,大月氏的势力强大起来,攻占邻国乌孙的土地,同匈奴发生冲突。
汉初,多次为匈奴冒顿单于所败,国势日衰。
至老上单于时,被匈奴彻底征服。
老上单于杀掉月氏国王,还把他的头颅割下来拿去做成酒器。
月氏人经过这次国难以后,被迫西迁。
在现今新疆西北伊犁一带,赶走原来的“塞人”,重新建立了国家。
但他们不忘故土,时刻准备对匈奴复仇,并很想有人相助,共击匈奴。
汉武帝根据这一情况,遂决定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于是下令选拔人才,出使西域。
天山北路,是天然的优良的牧场,当时已为匈奴所有,属匈奴右部,归右贤王和右将军管辖。
西北部伊犁河一带原住着一支“塞人”,后被迁来的月氏人所驱逐。
而大月氏后又为乌孙赶走。
汉朝日趋强盛后,计划积极地消除匈奴贵族对北方的威胁。
武帝听到有关大月氏的传言,就想与大月氏建立联合关系,又考虑西行的必经道路——河西走廊还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于是公开征募能担当出使重任的人才。
当汉武帝下达诏令后,满怀抱负的年轻的张骞,挺身应募,毅然挑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勇敢地走上了征途。
武帝建元二年,张骞奉命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出发。
一个归顺的“胡人”、堂邑氏的家奴堂邑父,自愿充当张骞的向导和翻译。他们西行进入河西走廊。
这一地区自月氏人西迁后,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
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
匈奴的右部诸王将立即把张骞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见当时的军臣单于(老上单于之子)。
军臣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月氏后,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这就是说,站在匈奴人的立场,无论如何也不容许汉使通过匈奴人地区,去出使月氏。
就像汉朝不会让匈奴使者穿过汉区,到南方的越国去一样。张骞一行被扣留和软禁起来。
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还给张骞娶了匈奴的女子为妻,生了孩子。
但均未达到目的。
他“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
张骞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也没有动摇他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决心。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机会。
至元光六年,敌人的监视渐渐有所松弛。
一天,张骞趁匈奴人的不备,果断地离开妻儿,带领其随从,逃出了匈奴王庭。
这种逃亡是十分危险和艰难的。在匈奴的十年留居,使张骞等人详细了解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并学会了匈奴人的语言,他们穿上胡服,很难被匈奴人查获。
因而他们较顺利地穿过了匈奴人的控制区。
但在留居匈奴期间,西域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
月氏的敌国乌孙,在匈奴支持和唆使下,西攻月氏。
月氏人被迫又从伊犁河流域,继续西迁,进入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