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怨恨;于是这几股政治势力就暂时联合起来,试图杀死霍光,废掉刘弗陵。
始元六年,上官桀、燕王刘旦等人加紧了政变的准备工作。
燕王刘旦将夺取帝位的赌注压在上官桀身上,前后派遣十多人,带了大批金银珠宝,贿赂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以求支持他夺取帝位。
他们袭用“清君侧”的故伎,令人以燕王刘旦的名义上书昭帝,捏造说:“霍光正在检阅京都兵备,京都附近道路已经戒严;霍光将被匈奴扣留十九年的苏武召还京都,任为典属国,意欲借取匈奴兵力;霍光擅自调动所属兵力。所有这些,是为推翻昭帝,自立为帝。”
并声称燕王刘旦为了防止奸臣变乱,要入朝宿卫。
当时制度,吏民上书言事,霍光以领尚书先看(实际上霍光是先行批阅),遇有不好的,可压下不报。
上官桀只有等到霍光休假沐休时才能代替霍光处理奏章。
于是上官桀趁霍光沐浴之机,将奏章送到昭帝手中,上官桀想通过昭帝把这事批复下来,而后再由他按照奏章内容来宣布霍光的“罪状”,由桑弘羊组织朝臣共同胁迫霍光退位。
他们没有想到,当燕王刘旦的书信到达汉昭帝的手中后,就被汉昭帝扣压在那里,不予理睬。
次日早朝,霍光已得知上官桀的举动,就站在张贴武帝所赠“周公辅成王图”的画室之中,不去上朝,以此要求昭帝表明态度。
昭帝见朝廷中没有霍光,就向朝臣打听,上官桀乘机回答说:“因为燕王告发他的罪状,他不敢来上朝了。”
昭帝下诏召大将军。
霍光进宫,除下将军冠叩头自责。
昭帝说:“将军戴上冠,我知道那封书信是在造谣诽谤,将军无罪。”
霍光说:“陛下怎么知道的?”
昭帝说:“将军到广明亭去,召集郎官部属罢了。如果你要调动所属兵力,时间用不了十天,燕王刘旦远在外地,怎么能够知道呢!况且,你如果真的要推翻我,也无须如此大动干戈!”
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十四岁的昭帝一语揭穿,所有在朝大臣对昭帝如此聪明善断无不表示惊叹,霍光的辅政地位得到了稳固。
上奏书的人后来失踪了,官府追捕得很紧。
上官桀等人害怕,就对昭帝说:“小事不值得追究。”
昭帝不听。
之后上官桀一党仍然派人诋毁霍光,昭帝怒道:“大将军是忠臣,先帝让他辅佐朕,敢有诋毁他的按罪处置。”
上官桀等不敢再说。昭帝也因此更加亲近霍光而疏远上官一派。
元凤元年九月,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揭穿之后,准备发动武装政变。
他们计划,由长公主设宴邀请霍光,命埋伏的兵士将霍光杀掉,废除汉昭帝。
鄂邑长公主门下的稻田使者(管理稻田租税的官员)燕仓知道了他们的阴谋,向大司农杨敞(司马迁的女婿)告发,杨敞转告了谏大夫杜延年,于是昭帝、霍光掌握了上官桀等人的武装政变计划。
就在这一政变未发动之前,先发制人,将上官桀、桑弘羊等主谋政变的大臣统统逮捕,诛灭了他们的家族。
长公主、燕王刘旦自知不得赦免,先后自杀身亡。
九岁的上官皇后因为年纪幼小,又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未被废黜。
内乱平定后,霍光得到汉昭帝的全面信任。
不但霍光权倾朝野,“威震海内”,他的儿子霍禹、侄孙霍云还是统率宫卫郎官的中郎将;霍云的弟弟霍山官任奉车都尉侍中;两个女婿分别担任东宫和西宫的卫尉,掌管整个皇宫的警卫;堂兄弟、亲戚也都担任了朝廷的重要职位,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遍布西汉朝廷的庞大的势力网。
至此,霍光已经成为当时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霍光秉政后,前后十三年,“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汉昭帝即位后,因年幼,遵从武帝遗照,由霍光辅政。燕王刘旦等阴谋叛乱时,刘弗陵和霍光君臣相互信任,在朝廷安危的关键时刻,平定了政变,保持了西汉王朝的稳定。
其后,昭帝在霍光辅政下,沿用武帝末期的严刑峻法制度,重视吏治,调查民间疾苦及冤案、官吏失职等事宜,处置纵容反叛的少府徐仁、廷尉王平、左冯翊贾胜胡等人。
并先后四次察举贤良,任命杨敞为相,隽不疑为京兆尹等,明经治狱。
因内外措施得当,使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