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霸任太守时,汉宣帝勤勉政事,多次颁布诏书,恩泽天下,地方官吏却不让百姓知道这些诏书内容。
黄霸于是遴选品行优秀的下属官吏,分散到属县宣传恩泽诏书,让民众都能知道皇上的旨意。
同时,黄霸还注重听取百姓之声。
黄霸对待百姓宽大仁慈、暗中又明察秋毫,深得吏民拥护,郡内的户籍人口逐年增长,治绩天下第一。
宣帝非常高兴,征召他担任京兆尹。
不久,黄霸因为有过失而被贬,以八百石的官秩再度出任颍川太守,任职八年。
五凤二年,宣帝下诏表彰黄霸的吏治之功,封为关内侯,赐黄金百斤,俸禄升为二千石。几个月后,宣帝任命黄霸担任太子太傅,随后又提拔为御史大夫。
五凤三年三月,黄霸77岁,接替丙吉任丞相,封建成侯,食邑六百户。黄霸擅长治民,却不善于为相,任丞相时建树不是很多,风采不如前任,名声也比他治郡时有所下降。
黄霸担任丞相期间,召集九卿、博士一起接见各郡前往京师汇报政绩的官吏,黄霸想按照治理情况,对各地的官吏划分等级,恰巧京兆尹张敞家中的鹖雀飞到了丞相府,黄霸以为是神雀,便商议着想上书称瑞,后来知道是张敞所养,就没有奏报皇上。
张敞反对变更法令,就将事情的始末禀告了宣帝:“臣家的鹖雀飞到丞相府,在场的官吏都认得这种鸟,丞相问及,却都说不认识,可见众人都惧怕丞相的权势。
如今朝廷制定的法令,劝民从善,防盗禁奸,条文已经详备了,不可增改。
应该令大臣训示各地官吏,回去禀告郡守,推举人才一定要名符其实,郡中公务应依法而行,不可擅自制定法令。“
天子采纳了张敞的奏言,黄霸因此十分惭愧。
乐陵侯史高以外戚身份任侍中一职,名望很高,黄霸推荐史高可任太尉。
汉宣帝令尚书召黄霸质问说:“太尉一官废除已久,其职责由丞相兼管,这是为了息武兴文。如果国家动乱,边境吃紧,左右大臣都可领兵打仗。丞相的任务是宣明教化,评判冤案。任命将相是我的职责;况且史高是我的近臣,我深知他的才能底细,何劳你越职举荐他呢?“
尚书请丞相陈言己见,黄霸羞惭满面,连忙摘下帽子谢罪,数日后宣帝才裁定黄霸免罪。
从此以后,黄霸再也不敢向皇上进奏。然而自从汉朝兴起,讲到治理地方官吏民众的,还是以黄霸为第一。
黄霸任丞相五年,甘露三年寿终,享年82岁。
武帝后期,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制定了极其严酷的法令,同时建立了察举制度,并任酷吏以严刑法。
昭帝继位后,朝中严格遵循武帝时期的法律制度,以严刑峻法来控制各级官员。
于是一些世俗官吏为迎合皇上旨意,就以在执法上能尽量采用严刑酷法作为一种有才能的表现,以能吹毛求疵作为衡量能力的标准。
黄霸断案却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
黄霸任颍川太守时,得知某乡有孤独老人去世,没有后人来安葬,黄霸就亲自督管此事:哪个乡里治所的大树可以砍伐作为棺木,哪个驿馆饲养的猪可以用来祭祀等。
郡内官吏依言前去,跟黄霸所说一言不差。
黄霸的细心达到如此程度,可谓明察秋毫。
不知内情的人都称他是神明。奸邪之徒惧怕黄霸,只好去别的郡县,颍川郡内的盗贼随之日渐减少。
为了解民间情况,黄霸还常派官员微服私访,并亲自以平民身份,深入民间,关心百姓疾苦。
有一次,黄霸想要考察民间情况,就派了一名年长廉洁的下属秘密出行访察。
下属依言出发,微服出访,不敢在驿亭住宿,饿了就在路边吃些食物,这时忽然飞来一只乌鸦,叼走了他手里的肉。
恰巧有人要去郡衙,看到了这一幕,就对黄霸讲了这件事。
下属回来后,黄霸迎上前慰劳他,说:“太辛苦了!在路上吃饭还被乌鸦抢走了肉。“
下属大惊,以为黄霸对他外出的所有情况都已知晓,所以对所问的事情丝毫不敢有所隐瞒。
黄霸为政,教化为先,然后才用刑罚。
黄霸任颍川太守时,多次颁发刑律均告之于民,达到家喻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