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不如不答应,而发兵攻打他。”
韩安国说:“派军队去千里之外作战,不会取得胜利。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
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
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
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从下往上刮的强风,到了最后,连飘起雁毛的力量都没有了,并不是他们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
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
群臣的议论多数附合韩安国,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和亲的第二年,就是元光元年,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通过大行王恢告诉皇上说:“匈奴刚与汉和亲,亲近信任边地之民,可以用财利去引诱他们。”
于是暗中派遣聂翁壹做间谍,逃到匈奴,对单于说:“我能杀死马邑城的县令县丞等官吏,将马邑城献给您投降,财物可以全部得到。”
单于很信任他,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便答应了聂翁壹。
聂翁壹就回来了,斩了死囚的头,把他的脑袋悬挂在马邑城上,假充是马邑城官吏的头,以取信于单于派来的使者。
说道:“马邑城的长官已经死了,你们可以赶快来。”
于是单于率领十余万骑兵穿过边塞,进入武州塞。
正在这个时候,汉王朝埋伏了战车、骑兵、材官三十多万,隐藏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
卫尉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担任轻车将军,大行王恢担任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担任材官将军。
御史大夫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诸位将军都隶属护军将军。
互相约定,单于进入马邑城时汉军的伏兵就奔驰出击。
王恢、李息、李广另外从代郡主攻匈奴的军用物资。
当时单于进入汉长城武州塞。距离马邑城还有一百多里,将要抢夺劫掠,可是只看见牲畜放养在荒野之中,却见不到一个人。
单于觉得很奇怪,就攻打烽火台,俘虏了武州的尉史。
想向尉史探问情况。
尉史说:“汉军有几十万人埋伏在马邑城下。”
单于回过头来对左右人员说:“差点儿被汉所欺骗!”
就带领部队回去了。
出了边塞,说:“我们捉到武州尉史,真是天意啊!”
称尉史为“天王”。
塞下传说单于已经退兵回去。
汉军追到边塞,估计追不上了,就撤退回来了。
王恢等人的部队三万人,听说单于没有跟汉军交战,估计攻打匈奴的军用物资,一定会与单于的精兵交战,汉兵的形势一定失败,于是权衡利害而决定撤兵,所以汉军都无功而返。
天子恼怒王恢不攻击匈奴的后勤部队,擅自领兵退却。
王恢说:“当初约定匈奴一进入马邑城,汉军就与单于交战,而后我的部队攻取匈奴的军用物资,这样才有利可图。
现在单于听到了消息,没有到达马邑城就回去了,我那三万人的部队抵不过他,只会招致耻辱。
我本来就知道回来就会被杀头,但是这样可以保全陛下的军士三万人。”
皇上于是把王恢交给廷尉治罪。
廷尉判他曲行避敌观望不前,应当杀头。
王恢暗中送给了田蚡一千金。
田蚡不敢向皇帝求情,而对王太后说道:“王恢首先倡议马邑诱敌之计,今天没有成功而杀了王恢,这是替匈奴报仇。”
皇上朝见王太后时,王太后就把丞相的话告诉了皇上。
皇上说:“最先倡议马邑之计的人是王恢,所以调动天下士兵几十万人,听从他的话出击匈奴。再说这次即使抓不到单于,如果王恢的部队攻击匈奴的军用物资,也还很可能有些收获,以此来安慰将士们的心。现在不杀王恢就无法向天下人谢罪。”
当时王恢听到了这话就自杀了。
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处于忠厚之心。
他贪嗜钱财。
他所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比他自己高明。
在梁国推荐了壶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