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自己又贡献钱百万、田三十顷救济民众,百官群起效仿。
每逢遭遇水旱灾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
公元2年,全国大旱,并发蝗灾,受灾最严重的青州百姓流亡。
在王莽带头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
灾区普遍减收租税,灾民得到充分抚恤。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销,改为安民县,用以安置灾民。
连长安城中也为灾民建了一千套住宅。
大司徒司直陈崇为宣传王莽,于是上表赞颂王莽的功德,说他可与古代的圣人相比。
由于汉末以来,政治腐败,朝廷奢华无度,地方搜刮盘剥,再加上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经济凋敝,所以人心浮动,政治危机愈演愈烈。
王莽执政以来,为了获取民心,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政策,但也始终未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认为天下要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礼崩乐坏”前的礼治时代,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
因此王莽当上皇帝后,企图通过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来达到他治国安天下的理念,于是仿照周朝的制度开始推行新政。
王莽掌权之初,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拥戴,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对。
王莽进京时曾召请新都相孔休,想任命他为国师,被孔休杜门谢绝。
在当时遍布全国的起义军中,有两支最大的队伍,成为农民起义的主流,这就是南方的绿林军和北方的赤眉军。
在王莽推行新政时,屡有旱、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灾害出现,由于王莽改制不仅没能缓和社会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剧烈动荡,国库也耗费殆尽无法拨款赈灾,造成了民众生存难以为继。
因此,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及绿林大规模的反抗。
王莽在南郊举行哭天大典。
同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在王揖等护卫下逃往渐台,公卿大夫、宦官、随从还有千余人。
守城的王邑日夜搏斗,部下死伤略尽,也退至渐台。
这时,他的儿子、侍中王睦正想脱掉官服逃命。
王邑将他喝住,父子俩一起守着王莽。
最后随从王莽的千余人全部战死或者被杀。
王莽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所杀,校尉公宾问杜吴王莽的尸身在哪,杜吴告诉他在室中西北陬间。
公宾就斩了王莽的首级,悬于宛市之中,数十个军士争相杀王莽,分裂了王莽的尸体。
百姓们听说王莽的首级在宛市。
新朝灭亡,王莽的头颅,被后来历代皇室所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晋惠帝时,洛阳武库遭大火,遂被焚毁。
王莽改制期间出台的一些政策违背了客观规律。
改革过急过速,容易采取一些过头的政策措施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致使改革失地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