奭却把告发一事当作笑话告诉石显,石显知道自己布下的陷阱已经起作用了。
于是便装作委屈,刘奭还给他金银抚慰,后来有人告发石显,汉元帝就置之不理。
对内廷宦官都慷慨施恩的皇帝,足以证明他的性格缺陷很大。
汉元帝毫无主见和建树
父亲给他指定的三个辅政大臣,汉元帝一下子就杀了两个。剩下的一人在朝野并无权利,也没有发挥的空间,形同摆设。
他之后的人生让弘恭和石显两个宦官玩弄于股掌之间。
其实,无论是儒家制度,还是皇家制度,本质上都是人治制度。
制度改革必须由有能力的人设计并实行,否则效果会减半,甚至失败。
很明显,汉元帝失去了一位最优秀的儒学家。
后来他虽然广招儒生,但质量乃至本质已经不能比了。
宦官非常了解元帝的心理,汉元帝喜欢儒家学者,那么他们就找听话的儒者,推荐给他。
年近八十的贡禹在官海浮沉中度过了平庸的一生。
在石显的推荐下,他的地位逐渐上升。但是宦官有恩于他,对他们只能唯唯诺诺。
受到史高举荐的匡衡也是如此。
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生们才得以走上仕途的稳定道路。
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只关注功名和权力,没有理想的庸俗的官迷。与贡禹、匡衡经历相同,被宦官或外戚提拔,得到元帝重用的儒臣还有很多。
他们虽然身居高位,却只想以禄保位。
像萧望之那样。只追求天下的安定,而不追求名利的人是非常少的。
汉元帝得到了这些背后的“名儒”,大为高兴,在他们的协助下,推行了一系列以儒学思想为指导的政策。
首先财政省用,停止修缮宫馆台阁,减少珍禽异兽的饲养,削减宫廷宿卫。
还多次进行赈济,减轻赋税并减轻刑罚,其次加强儒学。
他还将礼制改革,废除原有的郡国庙,确立京师庙。
在外交和军事上采取保守制度,不让远在边疆地区的士兵对其他地区进行打压。
而这些措施,收效甚少。
原因之一是这些规定没有切实惠及国家和人民。
还有就是这些制度太过于理想化。
最根本的原因是汉朝体制通知不达,有的制度只是虚张声势。
为了使元帝加深对他们的依赖,宦官将捧杀汉元帝,让他去加入他想要实行的儒家之中。
但是在那个时期,儒家的典籍已经很多并且很全面了,想要去学习儒家思想是不难实现的事情。
而元帝将书中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再现在现实中,试图实现太平盛世,这非常不现实。
在一些迂儒的推波助澜下,儒学复古主义的浪潮乘势而起,从那一时间开始,直到汉朝灭亡,都在蚕食着朝中的官员。
汉元帝毫无主见,任由朝中小人陷害忠良,帮助他们最多的就是皇帝虽然他知道这些忠臣被宦官们设计坑害,但他也只是口头批评身边的宦官,并没有惩罚逼死萧望之的幕后操纵者,事后还纵容他们。
这个宽仁,其实是愚蠢,宦官明目张胆,后来更加放纵。
以萧望之为首的儒臣,胸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有很高的统治能力和道德修养,而外戚和宦官,看重自己的权势和利益,缺乏对天下的责任和操守。
汉元帝逼死萧望之,驱逐其他儒臣,重用宦官,等于是废弃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即使后来汉元帝重用儒臣,但他们也只有依靠宦官才能生存,而且宦官本身就心胸险恶,和这些儒臣在一起之后更是变本加厉。
宦官干政下引起王朝衰败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外戚、宦官都是威胁着王权的存在。
汉代王朝是秦以后的大一统朝代,皇帝们不可能不知道宦官当道的危险性。
秦王朝历经两世灭亡时,宦官发挥了主要作用,在汉武帝时期,武帝也是坚决铲除外戚和宦官,不让其他势力有机可乘,这给之后的皇帝也敲响了警钟,而汉元帝仿佛没有“听到”一样,依旧依赖宦官,这无异于自掘坟墓。
最后,在外戚,儒臣以及宦官这三股势力的斗争中,最终宦官胜利了。
在这之后朝中的权力严重失衡。
汉元帝也感染疾病,只能把权利交到宦官的手中,他们的权势日盛,无论是谁都害怕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