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荐他们,以致有的人抱怨他。孔光办事公正,就是这样。
孔光享年七十岁,在元始五年逝世。
王莽对王政君后说,让九卿策书赠给太师博山侯印绶,赐给马车、棺材、金钱、杂帛。
由少府供设帷帐,派谏大夫持符节同接待宾客的谒者两人负责丧事,博士负责丧葬礼仪。
王政君也派遣中谒者手持符节前来吊唁。公卿百官共同吊唁送葬。
用丧车及副丧车各一乘装载,皇帝羽林卫军及许多儒生,合计共四百人。
送葬的车子有一万多辆,所到之处,路人都放声痛哭,等车队走完后哭声才止。
用五百名兵士掘穴下棺,坟墓隆起,同大将军王凤的葬礼一样。赠谥号简烈侯。
孔光在担任尚书之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学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博士,职责是专掌经学传授。
博士的学问虽然渊博,理论也自有一套,但尚书的工作就不一定熟悉,朝廷内的办事程序及成例也不一定清楚,至于朝章典籍及法律制度等,更是不可能全都明了。
角色变了,如果不尽快熟悉工作流程,要胜任尚书工作是不可能的。
做尚书后只几年功夫,孔光便“明习”各种制度及法令,这种刻苦钻研业务的精神自然值得称道。
所谓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孔光就是这样一种人。
由于孔光肯钻研,工作又极其认真负责,西汉的尚书令和尚书仆射是中央政府主管文书的正、副长官。
淳于长,字子鸿,西汉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人。其父族虽无权势,但母族十分显赫:其姨娘王政君,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成帝刘鷔的皇太后;其大舅王凤是大司马、大将军;二舅王谭、三舅王商、四舅王立、五舅王根和六舅王逢时,也于同一天分别被封为平阿侯、成都侯、红阳侯、曲阳侯和商平侯,一时有“五侯”的盛名。
基于此,他20来岁便当上了黄门郎,可以出入于宫廷之中,往来于显贵之间。
从此,他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千方百计地接近和讨好成帝,渐渐取得了成帝的信任,很快升为卫尉,成为九卿之一。
西汉自成帝以后,国势衰微,政治腐败。
当打开这一页历史的时候,我们会看到:这一时期,皇帝一个比一个昏庸,官僚一个比一个贪婪。
外戚专权,贪官当道,硬是把一个偌大的汉王朝推向崩溃的深渊。
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有一个贪官凭借皇帝的宠信,利用自己的权势,攫取了大量的财富。
他就是汉成帝时贵倾公卿,位极人臣的淳于长。
淳于长攀附而上淳于长,字子孺,魏郡元城(治今河北大名东)人。
他的父族倒没有多么显赫的家世,可他的母族却非同寻常了。
淳于长的姨娘是王政君。
淳于长的舅舅王凤更是当朝权倾中外的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辅政大臣,其他五个舅舅也都同日封侯,号称“五侯”。
他们共同操纵朝政,不可一世。
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建社会,淳于长凭借母族的显赫权势,轻而易举地捞到个黄门郎的职位。
这是一个服务于宫中的官职,其官位虽然不高,却可出入子宫廷之中,往来于显贵之间。
这是常人所不能企及的。
朝中显贵们尤其是他的舅舅们炙手可热的权势、豪华奢侈的生活,不能不给淳于长以巨大的影响。
使刚刚跨上政治舞台的淳于长就强烈感到,有了权势就有了一切。
而权势的获得,与其为国建功立业逐步争取,倒不如攀附权贵,争取他们的推荐和提拔来得更快些。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他决定借助舅舅王凤这股“好风”,把自己“吹”上权力的“云端”。
果然不久,这股“好风”来了。
阳朔三年,大司马、大将军王凤病倒了。
淳于长认识到,这正是加深甥舅之情的好机会。
他主动要求去侍奉王凤。他送汤递药,毕恭毕敬;白天黑夜,不敢有丝毫懈怠,从而大得王凤的欢心。
王凤的病越来越重,淳于长也越来越精心照料。
王凤觉得这个外甥真是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
望着淳于长渐渐消瘦的身影,王凤突然感到一丝歉意浮上心头:自己在职时未能提拔这位贤外甥,不能不是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