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色,这支军队只是模模糊糊地认为自己是捍卫先汉朝的战士。
他们是单纯到近乎无知的不识字的文盲,他们没有建立军事组织,没有旗号。
他们纪律的维持方式并不复杂:杀死他人者偿命,伤害他人者要赔偿。
赤眉军的首领们只用低级官员的官衔称呼自己,这大概是因为在他们的知识体系里面,只接触过这些官衔吧。
当然,少数士绅也参加了赤眉军,但他们没有真正的影响。赤眉军的权力掌握在农民自己手中。
与赤眉军同时期的另一支军队,叫做绿林军的,可谓大名鼎鼎。
他们于公元17年在绿林山形成了一股异常强大的势力。这支军队于公元23年攻占了洛阳,推翻了王莽的政权,建立了更始政权,公元24年,迁都至长安。
跟赤眉军相比,绿林军之所以能够夺取政权,首先是因为其领袖相对来说具备一定的军事素质。
另一方面,王莽对当时国内的造反势力做了错误的估算,他把自己的官兵分兵两路,兵力分散不说,其用兵的重点也是忽左忽右。
在绿林军垂死挣扎的时候,王莽恰恰把重兵调遣去打赤眉军。
因此,绿林军得以在最困难的时候歇一口气,其声势也越来越大,最后终于不可收拾。
也就是说,是赤眉军的存在帮助了绿林军的顺利夺权。这一切军事事实,虽然都不是早有预谋的,但是恰到好处地帮助绿林军完成了历史的更替。
既然赤眉军同样声势浩大,那么,绿林军夺取政权之后,赤眉军自然是一百个不服气。
这就是潜在的矛盾冲突。绿林军的更始政权刚刚建立,更始帝刘玄就跟赤眉军闹翻了,原因是刘玄不重视赤眉军的存在。
公元25年,赤眉军进击更始政权所据的关中。
更始政权内部本就不大和睦,绿林军的草创者王匡本来声望显赫,可惜在皇位竞选中败给了姓刘的皇室后裔,所以当赤眉军进击更始政权的时候,王匡就背叛了更始帝,投降了赤眉军。
很快更始政权被赤眉军推翻,更始帝被杀死。
至此,赤眉军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光辉使命,开始彻底走上了下坡路。
赤眉军在推翻掉更始政权之后,毫无组织,毫无纪律,毫无计划,简直就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在长安城里面横冲直撞,打砸抢烧,挖坟掘墓。
与其说他们夺取了长安政权,不如说他们像难民一样流窜到了长安,只为夺取长安的粮食和财富。
说到底,赤眉军的本质不过是一帮为求饱腹而上蹿下跳的难民,怎么能够指望他们在长安建立起全新的国家秩序呢?
所谓乱世出英雄,看来要收拾天下残局,还得天降奇人才行哦。
很快,也就是在公元26年初,赤眉军就把长安的物资消耗一空了。
对付没有物质的生活,赤眉军可是行家里手,办法嘛,还是老办法:逃。
怎么逃呢?
在他们看来,他们自己本就是从东边来的,自然是东边已经无利可图了,所以闭着眼睛也知道要往反方向走。
那么就是往西边走咯!
很快,赤眉军就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西边不仅人烟稀少,地形也是千险万难,艰苦的环境让他们很快就吃尽了苦头。
同时,他们深入西北,西北军阀不可能放任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胡作非为,赤眉军在与军阀的斗争中大败,接着祸不单行,西北早寒的天气和异常的暴风雪又让他们的成员大批死亡。
这一切使得他们不得不再次返回长安。
长安还是那个被他们劫掠一空的破败的长安,他们两手空空,因此不得不继续向东挺进,准备回到大平原上去。
当赤眉军再次来到华北平原时,他们发现这里已经是光武帝刘秀的地盘了。
看着刘秀的部队严阵以待,赤眉军灰心丧气,于是不战而降。
光武帝刘秀正是那个天降奇人的天选之子,他吸取了新朝王莽和更始政权刘玄的教训,不冒然攻占长安。
他在华北平原一步一步扎稳脚跟,逐步扩大势力,很快就要完成自己的千秋大业了。
赤眉军于天凤5年在莒起事,首领为琅琊人樊崇,以泰山山区一带为根据地,与政府军对抗。
几年之间发展到数万人,其中主要由农民组成,大多不识字,因此以口头传令为主。
组织包括地位最高的三老、其次有从事、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