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呢?一是伺候皇亲贵族,二是为了在宫女中选拔秀女,充实自己的后宫。
但实际上,根本没有那么多皇亲贵族需要伺候,皇帝的后宫也放不下那么多女人。
所以这就造成了一种情况,宫里宫女的数量严重超编,工作就那么一点儿,很多宫女进了宫没事儿干,就成了吃闲饭的。
吃闲饭还不算,既然把人家招到宫里来上班,就要给人家开工资。
有读者可能会问,一个宫女一年能有多少工资啊?
东汉天朝上国,随随便便养活一群宫女还不跟玩一样?
事实并非如此,史书记载,汉朝的宫女年薪最低的,也有192斛,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就是5182斤。
一个宫女就是五千多斤,东都洛阳的宫女数以万计,一年得花掉朝廷多少财政支出?
鉴于此上,邓太后决定,大量裁撤宫女,让她们拿着赔偿金走人。
不难看出,不管是停祭祀还是裁宫女,邓太后的改革始终伴随着一个关键词:节约。
如此说来的话,邓太后应该是个品德高尚的贤后,因为她身居高位的每一天,都在勤劳工作,为了东汉帝国的发展着想。
人们提起东汉政权,往往联想到外戚势力始终围绕着东汉。
先前的窦太后,现在的邓太后,未来的阎太后、梁太后、窦太后、何太后。
在人们的眼里,这些女人辜负了皇帝们对她们的信任,胳膊肘往外拐,擅权祸国,都是坏透顶的奸后、恶后。
其它这些太后的是非功过,有待商榷,但本篇中的这位邓太后,却是一个值得称赞的贤后和良后。
我们不得不承认,拥戴刘隆当皇帝是出自于邓太后自己的私心,但掌握权力之后的邓太后的所作所为却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儿。
她是一个好太后,更是一个善良的人。
如果可以,她甚至愿意抚养小皇帝刘隆长大,并且把刘隆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帝王,最后再把权力交还给他。
但很可惜,刘隆似乎并没有这样的未来。
延平元年,公元106年。
这一年,鲜卑族人进犯渔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密云一带,这几乎是鲜卑人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同年,西域动荡不安,龟兹、温宿、姑墨三个小国跃跃欲试,想要和东汉政权较量较量。
中原风云变幻,正是青年儿女保家卫国的好时节。但刘隆却无缘这一切了。
这一年9月21日,在皇位上坐了220天的汉殇帝刘隆不幸夭折,悄然离开了人世。
年幼的皇帝没有在自己的帝王生涯中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除了每天更换的尿布之外,真的很难再有什么事迹和东西能被留下。
但刘隆死后,却不经意间创造了一个历史记录。
他是中国历史上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百天登基。
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皇帝,年仅一岁。
皇帝驾崩之时,东都洛阳一片呜咽,冥冥之中,所有人都感觉到:东汉,要变天了。
永元六年,刘祜出生于山东临清的甘陵县。
延平元年,汉殇帝不幸早夭。
邓太后与她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骘密谋,决定迎立清河孝王刘庆的儿子刘祜,邓骘又去与太傅张禹、司徒徐防等大臣们商议,征得他们的同意便连夜持太后节召刘祜入宫。
刘祜刚满13岁,是为汉安帝。第二年改年号为“永初”。
元初二年,立贵人阎姬为皇后。
永宁元年,立皇子刘保为皇太子。
此时,虽说是刘祜当皇帝,但实际政务大权仍然握在邓太后和邓骘手中。
邓太后所依靠的是宦官鄛乡侯郑众和尚方令蔡伦。
朝臣见朝政被外戚和宦官掌握,于是密集一批对此同样不满的官僚士大夫,准备发动政变,要杀死邓骘及郑众、蔡伦,废黜太后和汉安帝,另立平原王刘胜为帝。
消息不慎走漏,邓太后先发制人,镇压了叛乱。
永宁元年,汉安帝已二十六岁,郎中杜根上奏太后,说汉安帝已经成年,应该独立处理政务。
邓太后闻奏大怒,命令用布袋将杜根蒙头盖脸套起,用棍棒击杀,然后抛尸城外。
太后的弟弟、越骑校尉邓康,也劝其退居深宫,不再干预政事。
邓太后仍然固执己见。
邓康见太后不纳谏,称病不朝。邓太后一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