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的皇帝中,除了汉光武帝、汉明帝及汉献帝之外,其他的皇帝都是由皇太后,或者宦官扶持起来的,致使其执政初期便成为傀儡。
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混到这份上也算凄凉了,他们中也有人去反抗,希望断掉宦官或者太后外戚的牵绊,重新启用文臣集团,其中第一个尝试的,就是东汉的第七任皇帝:汉顺帝刘保。
他靠宦官取得了皇帝宝座,给了宦官前所未有的赏赐,甚至明文规定,宦官可以收养义子,最后却将这些太监杀的杀、剩下的都发配到了边疆;
他希望找到一代名臣,带领国家走出泥沼,却发现最合适的是自己的老丈人,依旧逃不出外戚的怪圈;
在他统治的年代里,农民吃不饱饭,饿殍遍野,各地起义不断,为了平息战乱,国家的兵权落入了老丈人的儿子手里。
最后,亲手毒杀了东汉的第十位皇帝。
汉顺帝刘保,出生于元初二年,是汉安帝刘祜唯一的儿子,母亲是宫女李氏,五岁时,被封为太子。
东汉的政治一直是太后和宦官带着皇帝玩,皇帝没什么实际的话语权,一切都听太后的。
一个皇后想要升级作为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必须确保两件事:第一、在外有足够的家族势力;第二、有一个够听话年龄够小的王子。
第一个条件很容易满足,能送进宫,封为贵妃、皇后的女人,都是大臣之后,名门望族。
而且,只要太后掌权,家族分分钟成为第一势力;
至于第二个条件,看似更容易满足了,皇族这么多人,年龄合适的小孩一抓一大把。
从汉和帝的窦太后、到汉安帝的邓太后,只要顺利成为皇后,垂帘听政将唾手可得。
或许因为太容易,阎皇后根本就没有太在意,她只做了三件事:封兄弟阎显、阎景、阎耀、阎晏担任军中校尉,主管皇帝的亲兵;
毒死刘保的亲生母亲李氏;将刘保赶下了太子之位。
太子被废,发生在延光三年。而延光四年这一年,发生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汉安帝刘祜突然暴病死了。
延光四年三月,汉安帝带着阎皇后春游,皇帝出门旅游,排场就是不一样,一路风花雪月,赏花赏月赏美女,阎皇后刚刚把太子废掉,路上一直喝着太医给配的药,就希望自己能怀个龙种。
可惜事与愿违,汉安帝本来身体就不是很好,人很胖,这一路折腾,到了河南宛城,突然生病了,而且病的很严重,随行的太医研究了半天,也不知道汉安帝得的是什么病,没办法,赶紧回京城。
从宛城回京城洛阳,就几天的路程,可汉安帝一刻也等不了,延光四年四月三十日,车驾刚到河南省叶县南,皇帝就死了。
汉安帝这个死,太突然了,阎皇后连年龄合适的小王子还没物色好,咋办呢?
每当这种时候,就必须感谢中国无数前辈已经为处理这种突发状况提供的宝贵经验,当年秦始皇也是在半路去世,赵高利用这次危机顺利地让胡亥成为了秦二世。
后来赵高总结,核心是:隐秘、行动快。
阎皇后和兄弟阎显跟宦官们假装,汉安帝只是身染重病,然后一路小跑,三天后,回到皇宫,立即宣布汉安帝病逝,阎皇后成为阎太后,垂帘听政,拥立汉章帝孙子济北惠王刘寿之子刘懿为皇帝。
第二件事,新皇帝刘懿又死了。
这个刘懿的命运和东汉的婴儿皇帝刘隆很像,皇帝位置上才坐了二百多天就死了。
小皇帝刘懿的死,本来对于阎太后和宦官江京来说,也不是什么大事,汉殇帝刘隆事件清楚的告诉阎太后,再找个合适的小王子继续做皇帝就是了。
当晚,阎太后关闭宫门,秘不发丧,然后,联系济北王和河间王的儿子,赶紧到京城来竞争皇位。
一切就绪后,阎太后靠在龙椅上,开始畅想漫长的垂帘听政,当年,窦太后那风花雪月的故事,隐隐刺激着阎太后。
可惜,本来万无一失的事情,坏在了一群宦官手里。
第三件事,宦官造反,刘保登基。
对于宦官这个职位,升官只有两种途径:要么帮助皇帝继位或者亲政,比如东汉第一宦官郑众;
要么跟对了主子,从太子小时候就跟着,等继位成皇帝,亲政后,立马高官厚禄,比如汉安帝的奶妈王圣、太监李闰、江京。
刘懿的死,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整个皇宫因为阎太后的禁严,一个士兵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