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
刘秀靠着河北和中原的豪强建立东汉,天然地形成了两大外戚集团,正好对应郭皇后和阴皇后。
外戚集团的强大必然影响到皇权掌握朝政,而傀儡皇帝想要夺回皇权,只能和宦官集团合作。
刘祜和刘保之间的斗争,看似权力之争,其实是两代外戚集团的斗争。
刘祜要让阎氏外戚取代邓氏外戚,必然会拿儿子开刀,即便是亲生儿子也不会手下留情。
也许正是这种毫无人性的绝情激怒了老天爷,才出现了刘祜英年暴毙的事情吧。
延光四年三月,汉安帝去世,阎太后为把持国政,在其兄阎显支持下,迎立刘懿为帝。
刘懿在位时,阎显兄弟把持朝政,作威作福。
同年十月,刘懿因病去世,之后宦官孙程等人合谋诛杀阎显兄弟和江京,并迎立济阴王刘保为帝,是为汉顺帝。
延光四年三月初十日汉安帝刘祜去世,太后阎姬为了把持国政,在阎显支持下,迎立北乡侯刘懿为帝,史称少帝。
宦官孙程等人合谋诛杀阎显兄弟和江京,并迎立汉安帝的儿子济阴王刘保为帝,是为汉顺帝。
汉顺帝继位后以诸侯王的礼仪将刘懿下葬。因此也有史家不将刘懿计入东汉皇帝,称济北王。
孙程出生在涿郡新城,也就是现在的徐水县。
汉安帝时,他还只是长乐宫的一个掌事太监。
当时,汉安帝刘祜年龄不大,邓太后“垂帘听政”掌握着朝政。
服侍汉安帝的宦官李闰和他的乳母王圣说邓太后和她的兄弟邓悝打算要改立平原王。
刘祜听了之后,又恨又怕。
公元121年,邓太后一死,刘祜终于开始亲政。
一上台,他便“诛邓氏,废平原王”,同时又重用亲信宦官李闰和江京,而刘祜的舅舅耿宝、大舅子阎显也互相争权夺势,枉杀了太尉杨震,皇太子刘保也被废为济阴王。
刘祜死后,北乡侯刘懿即位,阎显专朝争权,又打压耿宝等人。
就在如此的动荡之中,孙程却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
对于阎氏兄妹和江京所做的一切他十分不满。
孙程认为刘保是安帝之子,理应继承大统。
虽然他有心拥立刘保,但人单势孤,力不从心。
看到阎氏和耿宝、王圣、樊丰反目之后,孙程便萌出了寻机颠覆阎氏势力、拥立刘保的想法。
对孙程颇有研究的望都县委宣传部的于兰茹说:“正是在乱世中的孙程抱定对刘保的一颗忠心,才成就了这个宦官护国的故事。”
正在孙程绞尽脑汁之时,即位仅200多天的小皇帝刘懿一病不起,这也给孙程提供了天赐良机。
顺帝登基,论功行赏,却好景不长。
拥立汉顺帝成功登基,孙程等人自然成了千古功臣。
而为了报答他们的拥立之功,汉顺帝也毫不吝啬。
他下诏封孙程等十九人全部为侯。
孙程被封为浮阳侯,食邑万户,并任骑都尉之职。
此后,孙程手握大权,成为最有势力的人物。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得势的孙程并未因拥立顺帝之功换来一生的权势地位。
汉顺帝虽然大封孙程等人,却又惧怕其权重危及自己的皇权。
登基不久,顺帝就逐渐疏远了他们。
对抗张防,上书力保“罪臣”虞诩的故事
这时,一个叫张防的宦官乘机讨好顺帝,取得了他的信任。
这个张防很快就成了顺帝刘保跟前无人能及的红人。
不管多么重大的朝堂政事,顺帝都喜欢与张防商议决定,而张防也因此变得位高权重。
得蒙圣宠的张防,恃宠骄纵,请托受贿。
他的种种恶行很快便把刚刚稳定的朝廷变得污秽不堪。
此时,御史张纲见张防如此放肆,便上书顺帝,劝顺帝多留意国家大事,抑制身边宦官,为国谋利。
可不知怎的,弹劾张防的奏折却都如石沉大海一样得不到顺帝的任何回应。
虞诩本来在顺帝的父皇安帝身边当宫廷秘书,后来因在平定西羌叛乱的方略上,发表了与大将军邓骘不同的意见,被斥责为妄议朝政,发配到朝哥县去镇压暴乱。
虞诩一个书生竟然乳虎初啸势不可挡,三小两下就把朝哥的暴民给降服了。
此后,虞诩越战越勇,又在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