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汉朝四百余年 > 第柒部:大结局 第3章 鸿都门学

第柒部:大结局 第3章 鸿都门学

幼弟,废了父亲,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开始了二十四年的贞观之治。

对待开国功臣,历朝皇帝主要采取三种方法:一是诛杀;二是削权留职,供养起来;三是继续使用,名爵职权一样不缺。

刘邦和朱元璋采取了第一种方法,唯我独尊,加强了君主集权,同时也损伤了国家元气。

而李世民采取了第三种方法,他多次公开表示自己对功臣们的感激之情,说:于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心,以致于此。

依靠功臣们继续卖命,君臣交心,共同治理天下。

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除张亮侯君集等少数几个人因为确实参与了太子和魏王的谋反被杀外,大多数都荣宠备至,富贵终生,即使功臣们有些违犯国法的地方,李世民也不忍惩治,劝解一番,信任如旧。

所以后世人对贞观之治十分称道向往。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也是这样做的,云台二十八将在统一天下后,俱封显职,安稳度过后半生。

最著名的就是有个叫窦融的事情,这个窦融原来也是一方诸侯,与群雄一起参与逐鹿天下的活动,后来被刘秀恩威并济,归顺了光武政权,带兵扫除了另外几个草头天子。

这个人很谨慎,知道自己和冯异、马援这些一开始就追随刘秀打天下的人不同,是有亲疏之别的,所以四海归一后无比小心,对刘秀恭敬地不得了,常常称病赋闲,不参与朝政议论,不和王公大臣来往。

他这样做,有真心的一面,也有不得已的一面。

刘秀很看不过去,多次单独接见谈心,不断加官进爵,公开赞扬他的功劳,最后窦融被刘秀感动,打消了疑虑,踏踏实实为国家出力。

这件事成为君臣坦荡相知相信的典型故事。

统一草原,征服列国,建立大蒙古国的成吉思汗铁木真对功臣也很重视,很优待,把他们看作心腹手足,荣辱与共,富贵不移,功臣们没有一个背叛他,至死都念念不忘为其效力。

宋太祖赵匡胤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也处理得很得当,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就是讲的这个事情。

实际上一部分功臣的兵权宋太祖也没有收回来,比如石守信、慕容延钊、高怀德等人,一直处在朝政中枢,宋太祖十分倚仗。

功臣的命运,一则取决于皇帝,二则也取决于功臣自己。

皇帝自身不行,就很容易发生功高盖主的事情,这种事对国家不一定有害,比如西周时的周公旦,西汉时的韩信、霍光,中唐时的郭子仪等等,这些人都是忠臣,但是他们跟自己效忠的,皇帝比起来,能力高出一大截,对皇帝的威信是个很大的威胁,所以汉高祖刘邦一定要杀韩信才舒服,汉宣帝刘询没有本事,和霍光在一起就感觉芒刺在背。

如果碰上朱元璋这样的主子,就是八辈子倒了大霉,天下再大,也是死无葬身之地。

如果说朱元璋杀功臣开始是为后世考虑的话,那么杀到后来,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杀的太多了,杀得很荒唐,很不可理解,是一种变态的杀法,不幸投在这种人手下,你怎么做都是一死。

作为功臣,不是逼上了绝路(比如皇帝要杀自己)或者有重大变故出现(比如继位之君不行),是不会去造反的,因为造反要冒着极大的风险,辛辛苦苦跟着皇帝打天下,等到国家安定,四海一统的时候,有一种说不出的疲倦和喜悦,都想好好享享福,封妻荫子,青史留名。

但是恃功而骄,居功自傲,为非作歹的人也并不鲜见,这就是功臣自身的问题,这些人往往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像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这样能够善待功臣的人君,不光是功臣之福,也是朝廷之福社稷之福,功臣们保留了性命、地位、财富,朝廷和社稷也保存了元气和坚实的基础。

但是像这样的人君是可遇不可求的,要知道,杀功臣,不是皇帝想不想的问题,而是需不需要的问题。

而一个开国皇帝,一般要具备四个条件,才不需要杀功臣:第一是本身拥有雄才大略,打天下和治天下都是高手。

刘秀文才武功在当时之世,没有第二个人比得上,有很多人才就是折服于他的个人魅力,心悦诚服接受驱驰;

李世民的武功,唐初只有李孝恭(实际上是集合了李靖的能力)才能一较高低;赵匡胤是柴荣手下第一将;铁木真手下诸将打仗都是师从铁木真。

他们不但善于行兵布阵,而且能够冲锋陷阵,在军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