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为勃海王,起初有人弹劾他意图造反,可宠弟狂魔刘志不忍心杀害亲弟弟刘悝,只是将他贬为了廮陶王。
刘悝想恢复自己的勃海国,经常和宦官王甫联络,并答应如果他顺利复国,就给王甫五千万钱作为答谢。
两年后汉桓帝刘志去世,遗诏里命刘悝恢复勃海王的位置,刘悝认为这是哥哥的遗愿,不是王甫的功劳,也没给承诺的钱,王甫记恨在心,后来刘悝也因王甫而死。
东汉时期,西方的羌乱对汉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双方的较量长达百余年的时间。
直到东汉末年,一位名将的出现,才彻底扭转战局,汉军在他的率领下,最终平定了羌族的叛乱。
这位名将虽然留名青史,但却没能得以善终,最后在监狱中服毒自杀。
那么,这位名将到底是谁,他又为何会自尽呢?
此人名叫段颎,甘肃武威人,据说是郑国共叔段的后裔。
段颎也算是出身将门,从曾祖父段会宗担任过西域都护。
段颎年少时学习弓马骑射,“尚游侠,轻财贿”,成年后才开始专心读书。
段颎是孝廉出身,担任过宪陵园丞、阳陵令,因工作出色,被提拔为辽东属国都尉。
在任期间,段颎大破鲜卑骑兵,但却因伪造诏书未能获得赏赐。
当时,山东爆发了起义,“郭窦、公孙举等聚众三万人,破坏郡县”,朝廷“遣兵讨之,连年不克”,于是汉桓帝让百官推荐有文武才略的人。
在司徒尹颂的推荐下,段颎出任中郎将,奉命前去平叛。
段颎善于用兵,“击窦、举等,大破斩之,获首万余级,余党降散”。
段颎小试牛刀,受到了朝廷的嘉奖,“封颎为列侯,赐钱五十万,除一子为郎中”。
159年,段颎被任命为护羌校尉,刚上任就遇到了挑战,羌族的八个部落“寇陇西、金城塞”。
段颎亲率军队前往迎战,两战两胜,“斩其酋豪以下二千级,获生口万余人”。
在与羌人作战时,段颎经常亲自上战场,甚至下马与敌军拼杀。
可是到了162年,段颎却遭到了诬告,一度被下狱治罪。
163年,羌人更加强势,凉州几乎陷落,于是段颎再度出山。
段颎到任后,经过多次征战,又将羌人的气焰压了下去,但还是没能彻底解决问题。
于是,段颎向汉桓帝进言,“今若以骑五千,步万人,车三千辆,三冬二夏,足以破定,无虑用费为钱五十四亿。”
汉桓帝予以同意。
之后,经过数年血战,段颎终于平定了羌乱。
170年,段颎凯旋,他带着“步骑五万余人,及汗血千里马回到洛阳后,段颎被任命为侍中,之后又担任执金吾、河南尹、司隶校尉等职。
当时的东汉朝廷中,宦官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们与士大夫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引发了“党锢之祸”。
段颎在这个过程中,曲意逢迎宦官,“遂党中常侍王甫”。
段颎帮助王甫,“诛中常侍郑飒、董腾等”。在王甫的关照下,段颎的食邑达到1.4万户,还出任太尉之职。
179年,段颎第二次出任太尉,才上任一个月就发生了日食,于是上书“自劾”。
这个时候,段颎遭到了有关部门的举报,皇帝下旨“收印绶,诣廷尉”。
就在此时,段颎的后台王甫垮台了,司隶校尉阳球上书要求诛杀王甫,同时也提到了段颎。
皇帝立即派人到狱中审讯。段颎最终选择服毒自杀。段颎作为一代名将,他的死与他结交王甫有直接关系。
汉灵帝刘宏继位后,民间一直流传着刘悝怨恨哥哥刘志没有传位给自己,想篡位的流言。
太尉段颎与中常侍王甫结为党羽,依附宦官保全富贵,他们冤杀了中常侍郑飒、董腾等人,又陷害勃海王刘悝谋反,刘悝在狱中经受不住严刑拷打,被迫自杀,他的妻儿与府中百余口人全死于狱中,下场凄惨。
尹勋,河南巩义人,世世代代为官宦之家。伯父尹睦为司徒,兄尹颂为太尉,尹家族也多居要位,尹勋独持清廉的操守,不以地位势力压人。
因窦武等事,被投入监狱自杀,后被崇为乡贤。
据《后汉书·党锢列传》,尹勋被州郡多次征辟,举荐孝廉,三迁邯郸令,政绩不凡。
后来举高第,五迁尚书令。汉桓帝诛杀大将军梁冀,尹勋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