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露了,又被曹操给抓住了。
伏皇后被带走的时候还曾向刘协哭着求救,但无奈的刘协只回了她一句“朕自己的生命会什么时候结束还不知道呢。”
最终,伏皇后被幽禁至死,伏家百人被杀,伏皇后所生的皇子,也被赐毒酒毒死。
既然连站出来,为自己的妻儿求个情,说句话的勇气都没有,那还想要夺什么权呢?
还有什么可挣扎的呢?
如果没有曹操,那刘协是否还能活到这个时候,都是一个问题。
因为对于其他诸侯来说,另立一位刘家的子孙做傀儡,其实和得到刘协这个傀儡并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外面还有个打着“刘皇叔”幌子的人呢。
如果没有曹操,换做是其他人,他能成功吗?
刘备会真的匡扶汉室,让他成为真正的皇帝吗?
孙权会放弃大权,扶持他成为真正的皇帝吗?
亦或者是袁绍、袁术这类的“四世三公”?其实到了这个时候,汉献帝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了。
此后,曹操为了杜绝这样的事情以后在发生,干脆索性将自己的女儿曹节嫁给了汉献帝当皇后,汉献帝没有权利拒绝。
建安二十年,汉献帝刘协娶曹节为后,建安二十一年,晋升魏公曹操为王。
在之后,曹操的事业是越做越好,曹操的势力也是越做越大,匡扶汉室的希望,也是越来越渺茫。
但即便如此,曹操还是没有取代汉献帝,没有称帝。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中原地区魏、蜀、吴三分天下,大势已定。
曹丕继位之时年纪轻轻,而上位之前,身上也是没什么功绩,所以这个位置做的也很难受。
曹操有能力,曹魏的天下都是曹操一手打下来的,所以无论曹操是不是皇帝,曹魏的所有人都会服他,但是曹丕不一样,曹丕管不了那么多,曹丕此时最想做的,就是逼迫汉献帝让位。
这个时候的刘协,想必已经看的很开了,对于这天下到底还姓不姓刘,想必也不再执着了。
所以,刘协配合着曹丕演戏,表现得非常真诚,“极力劝说”曹丕,接受自己的禅让,坐上自己的皇帝宝座。
而曹丕也“推脱再三”,最后实在是“勉为其难”的,登上了这个皇位。
这一年,刘协告祭祖庙,让张音带着圣旨与玉玺,禅位于曹丕。
曹丕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接受了玉玺,登基皇帝。
然后曹丕又封刘协为山阳公,并允许刘协在自己的封地仍然享受之前皇帝的待遇,当时曹丕还对刘协说:“这天下的好东西,我可以与你一起共享。”
至此,东汉历史,正式结束。
汉朝的灭亡: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亦有以西汉与东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
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为华夏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汉朝又是为什么会灭亡呢?
东汉初期,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政治较为清明,对外戚与宦官有所抑制。
章帝之后从和帝起,外戚、宦官势力膨胀,各自结成利益集团,互相争斗,攫取权力与财富,致使政治日益黑暗。
而这种黑暗政治同封建王朝家天下的一些固有弊端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原因,是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走向了反面。
刘秀加强皇权的这种措施,在东汉初年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然而,到了东汉中期,却发生了一种微妙的权力转移。
尚书台职微权重,既拥有实际权力,又便于皇帝控制。
而尚书台既然便利于皇帝自己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外戚的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宦官的控制。
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只要加有“平尚书事”、“录尚书事”的头衔,就能指挥、控制尚书台,而一旦控制了尚书台,就等于把国家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所以说,中央职能部门职微权重的这种安排,给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
第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
豪强地主的势力到东汉中期更为发展。他们在经济上抢占土地,争夺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争夺权利。
东汉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将,名门大族,他们是豪强地主上层的代表。
东汉的外